文/中國光大銀行杭州朝暉支行 朱江
加快銀企深度融合發展、開展金融模式創新、創建企業銀行,成為破解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瓶頸和短板的新機遇。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也面臨著挑戰。除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較高的因素外,最主要的還是實體經濟利潤率沒有虛擬經濟高,導致資金“脫實向虛”。從國際環境來看,美國推動其國內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振興,導致國際資本“回流”美國,也給中國等新興國家和地區實體經濟發展帶來一定沖擊。
在實體經濟發展中,我國中小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大中型企業集團仍然起著主導作用。企業集團固然可以通過降本增效、提質促銷、開源節流來提高盈利能力,但轉型升級、供給側改革、科技研發、兩化融合、綠色發展、智能制造、質量提升、市場拓展等都需要大量投入,綜合成本也在不斷上升,“資金缺、貸款難、成本高”這是企業集團發展的主要瓶頸和短板之一。
隨著兼并、聯合、做大做強的快速發展,企業集團化已成為一種趨勢。一般的大中型企業集團擁有子分公司十多家、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地域比較分散,發展不一,資金狀況也不同。有的資金富裕,有的資金短缺。富裕的,躺在銀行里存款或購買定期理財,獲取很低的存款利息;短缺的,到處求銀行找貸款。一方面造成了集團內部資金浪費,另一方面加重了集團的財務成本。

企業集團發展所需資金大部分來自于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是我國企業資金的供給方,具有強勢的“甲方”地位。商業銀行從其“本能的逐利性遺傳基因”里,往往是錦上添花。當一個企業經營好時,多家銀行蜂擁而至,要放貸、拉存款。當一個企業經營碰到暫時性困難時,要收貸、緊銀根。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是直線式上升的,都是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螺旋式發展的。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均已證明,僅憑現行的銀企貸款模式,是無法解決企業集團長期發展的資金困境。因此,企業集團迫切需要創建自己的資金管理平臺——企業銀行,來突破發展瓶頸,破解發展難題。
隨著互聯網金融和多元化金融的發展,商業銀行面臨新的挑戰。商業銀行加快自己的創新發展已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發展趨勢。互聯網金融的誕生是新技術革命帶來的變革,同時,民營銀行的試點是銀行業主身份的創新。2014年我國5家民營銀行分別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廣東開展試點,4種發展模式創造了銀行新業態。隨著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退出機制建立,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民營銀行必將在中國銀行業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個更有活力的金融市場必將隨之到來。
投貸聯動的試點是銀行業務內涵的轉型。2016年4月,銀監會、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文,確定了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10家銀行機構在中關村等5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投貸聯動試點。銀監會在部署2017年銀行業改革發展及監管重點工作時提到,“繼續積極穩妥、有序推進投貸聯動試點工作,全力協助試點銀行機構設立投資功能子公司,適時擴大試點范圍”。隨著商業銀行投資子公司的陸續成立,投貸聯動業務有望步入“快車道”。
因此,傳統國有銀行已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銀行管理部門正在深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商業銀行在改革大潮中,已漸漸失去了“皇帝女兒不愁嫁”等客上門的傳統優勢,迫切需要通過改革,創建自己的經營模式。銀行管理部門的改革和商業銀行自身需要的創新,為企業銀行的創建開啟了可探索之門。
創建企業銀行可以從實體經濟、政策導向和民間資本三個緯度進行考量。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走轉型升級之路,發展實體經濟不但需要盤活存量資金,更需要大量增量資金。
具體而言,科技研發、轉型升級和市場拓展均需要投入很多資金。大中型企業集團大部分誕生于“計劃經濟”時期,如今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升級與環保壓力。但對一個傳統企業來說,要做到“綠水青山”實屬不易,就像一個先天不足的嬰兒,要想靠后天的醫治來徹底改變是很難的。只有加快技改,以“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和建設新廠,依靠新技術革命和新型制造方式來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網絡化、數字化一體發展,都離不開大量資金。
同時,工人工資上漲、原材料價格上漲、稅賦比較重,資本的逐利性致使許多資本脫離了實體經濟,流向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產生了許多“經濟泡沫”。因此,要加快實體經濟的發展,必須破解資金難題。
創建企業銀行既沒有現行政策可依,也無典型模板可鑒,是一種全新的模式。自黨的“十八大”以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改革創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提出改革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委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這都為企業銀行的創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發展實體經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國家資金供給是有限的,全靠銀行來解決也是不現實的。能否調動員工積極性、讓員工自有資金參與實體企業經濟建設成為新命題。
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充裕和民間資金回歸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通過企業銀行這一平臺,讓員工自有資金參與本集團經濟發展,并分享企業發展的紅利,這將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果一個萬人規模的企業集團,如果每個員工存入10萬元,那么就是10個億。如果有1000個企業集團這樣做,就可能增加萬億資金。
由此可見,企業集團是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主力軍,迫切需要發展實體經濟雄厚的資金支撐。商業銀行是我國實體經濟資金的主要供給者,實施銀企深度融合,開展體制機制創新已勢在必行;利用員工自有資金參與本集團實體經濟建設將是一股巨大的力量。盡管目前尚無完整的規范性政策或文件,但已有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改革氛圍,加之企業、銀行、員工三者的內生需求,為企業銀行的創建成為可能。
企業銀行是指以企業為主體,與商業銀行結合,采用商業銀行管理模式,應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將企業集團與其分子公司計算機聯接,為整個集團包括子分公司和部門提供遠程開戶、查詢、對帳、資金管理、行內轉帳、跨行轉賬、信貸、融資、投資理財等金融服務,為內部員工提供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個人投資等金融服務的載體。其特點主要是為本企業集團服務,承擔集團本部和集團所屬子分公司和員工的資金存貸、資金管理與使用,是由企業集團與商業銀行結合而創建的新型載體,是銀企深度融合的一種創新模式。
創建企業銀行,既沒有現行政策可依,也無典型模板可鑒。任何一項新改革,都是對傳統管理方式的挑戰。創建企業銀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思想、政策、管控、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完善。
首先,需要深刻認識“新常態”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務,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可以在十大新興領域和社會亟需、全球化發展的傳統產業先行試點,力爭在企業銀行的創建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拓展商業銀行融入產業經濟的領域和空間,為發展我國實體經濟、加速“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為我國“制造強國”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體制保障。
其次,企業銀行既不同于國家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地方銀行、民營銀行、小微銀行、社區銀行,也不同于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它是面向本企業集團和集團內部員工、由企業集團與商業銀行結合而創建的新型載體,是銀企深度融合的一種創新模式。對這種新載體、新模式的創建,國家有關部門要積極做好引導工作,制定和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通過試點,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完善、發展。
此外,商業銀行需要把銀企深度融合發展列為總行的發展戰略,主動深入企業,扎根產業,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在實踐中總結、完善,爭取喝到“第一口水”,掘到“第一桶金”,打造“藍海金融”。商業銀行要根據企業集團的特點與銀行業管理要求,研究制定可操作、可落地的企業銀行管理與發展的具體方案和退出機制,以確保企業銀行健康發展。同時,要根據企業銀行的特點,拓展客戶增值服務領域,強化對企業集團內部管理與控制,新型營銷渠道的建設和新型金融產品的設計與推廣。同時,商業銀行可隨企業集團發展規模、質量、效益的不斷提高而逐步升級。早期可由支行與企業集團建立企業銀行,當企業集團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上升到分行級或總行級。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銀行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產業與金融結合的新型載體。只有做到以下四個“融合”,才能確保企業銀行的健康發展。
產銀體系的融合。企業在其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戰略與管理體系,商業銀行也有自己的信貸與資金管理體系。商業銀行要參與企業管理,企業管理層要學習銀行的運作與管理知識。通過兩者深度融合,建立起企業銀行規范的、符合產業發展特點的管理體系,構筑起完整的銀企產業鏈。
風險管控的融合。企業銀行要把產業發展風險管控與銀行資金風險管控有機結合,建立起產業發展、資金流向、評估與風險管控體系,消除一切風險隱患,穩妥推進企業銀行合規穩健發展。嚴格執行國家產業、金融政策,嚴格控制非綠色產業的投資,嚴禁資金違規流入國家限制性領域。
信息體系的融合。企業銀行要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將企業與銀行信息要素集成,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確保企業銀行運營安全。同時,要及時向公眾發布信息,包括企業銀行發展評估報告、綠色投資報告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等,披露環境績效狀況,投資組合產業發展情況等,接受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公眾的監督。
產銀文化的融合。企業與商業銀行是跨界組合,都有各自的文化特點。企業銀行在遵守金融職業準則的前提下,要建立企業集團的產業文化與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融合、傳承與創新。
總之,探索創建企業銀行,對我國發展實體經濟,破解大中企業集團發展難題,深化商業銀行改革,都具有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