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田茂永
作為注定在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占據高光地位的行業龍頭,華大基因如何看待產業、市場和財務管控?
在國內,一提到轉基因食品的話題,馬上就會將原本和睦交流的一大群人迅速撕裂為兩個劍拔弩張般對立的陣營,當然從這個細節也可以管窺中國生物技術的科普、研究與應用推廣上,仍然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
一個樂觀的跡象是,生命科學領域正在成為這兩年國內資本關注熱度最高的領域。作為最早在這一領域獨自深耕18年的華大基因,也悄然開啟了自己的IPO進程。為此,《首席財務官》獨家專訪了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財務總監陳軼青,來回溯資本聚光燈下國內生命科學產業的發展路徑,探尋已在全球生命科學產業圖譜上占據重要位置的華大基因下一步的戰略規劃。
“對于華大來說,它更想做一個橋梁,希望中國的生物技術取得革命性的進步,這從華大在歷史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能看出,我們已經站在了未來產業的先鋒。而對于對我個人來說,如何讓技術和商業有更完美的結合,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挑戰。”肩負華大基因IPO任務的陳軼青在華大基因博物館里對《首席財務官》娓娓道來。
華大基因創始人、董事長汪建一向被視為國內生命科學整個產業的“教父”,但在陳軼青看來,這個教父的地位并不僅僅來自于華大基因的產業成就,而更多地是代表著業界對其胸襟的欽佩,“汪建老師一直認為,整個行業都起來,才是更值得期待的局面。”
在2016年中,艾瑞咨詢發布了《2016年中國獨角獸企業估值榜:TOP300》,盤點了互聯網金融、智能手機、汽車交通、醫療健康、房產服務等多個行業的互聯網企業估值排行,其中一共有21家醫療健康行業的互聯網公司進入這一榜單。其中,平安好醫生、華大醫學、微醫集團三家公司成為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CFO小傳 >>
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FO陳軼青
2014年9月-至今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CFO;
2010年6月-2014年8月 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東方花旗證券有限公司 副總裁;
2006年-2010年5月 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上海分所 高級審計員;
上海交通大學食品與科學學士學位;中歐金融MBA在職研究生;

中國注冊會計師;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
從過往的案例來看,對于舊部創業持較寬容甚至鼓勵態度的,通常都不是傳統行業,大多是TMT行業,而華大對自身的定位和行業的認知,恰恰落腳在生命科學的信息處理技術領域。“最早基因測序的技術是凝膠電泳法,后來一代測序儀結合電腦技術開始半自動化操作,但底層技術沒變。甚至我2002年在交大讀生物的時候,還是在做凝膠電泳。華大的技術探索是和美國的同行保持同步的。在二代測序技術升級的浪潮中,華大當時選擇了美國當時行業中最小的一個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在基因測序的應用當中,主要是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計算獲得有價值的遺傳信息。產業的發展已經改變了很多傳統行業視角的人的思維。這是信息技術驅動的產業。但恰好二代測序儀的突破性進展,極大地提高了測序的速度和準確性。”陳軼青表示。
與傳統生命科學產業視角的不同,賦予了華大基因極大的開放式產業心態和廣闊的公益式產業視野。在2016年底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深商大會之“精神與情懷”論壇上,汪建直言,“過去是一個工業時代,現在正在進入生命時代,工業時代的結局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多,生命時代就是把自己生命能不能掌握起來。”在汪建看來,華大基因在產業上的布局、行業人才的培養等諸多投入,“現在到了能夠造福大眾的時候。這是一個時代的變遷,這種戰略機遇在過去的兩百年是沒有過的。”
事實上,作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機構,華大基因一直努力地平衡著公益性研究和產業盈利的雙重目標。“從CFO的視角來看,華大并不是一個完全能從報表上理解和描繪的一家企業,它對生命的價值,對未來探索,都具有極大的價值外延性。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在大數據、大人群參與覆蓋的基礎上如果能建立這樣一個著眼于‘治未病’的醫療體系,能為政府的科學決策和降低社會總醫療支出,都會帶來顯著的幫助。”有著8年會計師事務所經驗以及券商項目管理經驗的陳軼青認為華大基因的產業定位與公司估值具有很強的價值溢出效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華大基因是用了邊做產業邊搞研究。所以我們也希望能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通過社會的關注、資金的投入,帶動技術進步,希望這一模式能成為一個新的帶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動力,當然這也是我們期待更多社會資本與華大基因深度結合的初衷。”

從1999年參與舉世矚目的全球人類基因組項目以來,華大基因第一階段的發展重心始終聚焦在基因測序領域,苦于資金掣肘,一直未能拉開先行者的領跑距離。直到2010年華大基因從Illumina購買了128臺測序儀Hiseq2000,一舉成為全球最大基因測序機構,這也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筆訂單,也是其一年半的產能。
“華大基因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它在基因測序領域所建立起來的技術壁壘。Illumina這筆訂單是一個決定性的舉措,首先獨占了市場,建立了較高的市場壁壘;其次提升了華大整體的研究水平,在華大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可以擁有遠比五六十歲的頂級專家還要好的技術環境,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發表迅速成為《自然》、《科學》上的論文。這在國內原有的生命科學研究環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同樣是生化專業出身的陳軼青對這樣的研究環境也頗為羨慕。
當華大基因注意到技術工具的進步迅速帶動了國內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水平的突飛猛進之后,汪建開始思考如何能在工具上取得更前沿、更自主可控的技術進步。2013年3月18日,華大基因宣布以1.176億美元完成對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下簡稱CG)的全額收購。“收購CG之后最直觀的挑戰就是怎么管這個團隊?我們經過了整整3年的磨合期。后來我們在國內組建了一個團隊,派出到CG,去全程學習整個設備的研發。當時CG外方管理團隊想法是把基因測序越做越大,但是我們這邊的想法恰恰是反過來的,如今的市場走勢也證明我們的看法更符合產業發展的大方向。最終這個派出的團隊成功地實現我們自主研發的目標,到今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說,這個整合是成功的。”陳軼青對此解讀道。
更為重要的是,華大基因通過對整個行業底層技術和應用的不斷抬升,使得整個基因測序行業引燃了生命科學大數據產業應用的市場大爆發。我們不妨順便“腦補”一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深圳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徐迅教授對國家基因庫這一“生命科學領域大數據銀行”的深度解讀,“目前國家基因庫的存儲樣本量已達千萬級別,未來還將達到億萬級別的存儲規模;數據存儲容量已達60Pb,未來將高達500Pb。同時國家基因庫保存的樣本數據覆蓋范圍廣,涉及:疾病、健康人群、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海洋資源等等。無論是樣本還是數據,我們的存儲能力都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此外,在功能設計上國家基因庫不僅有樣本和數據的存儲平臺,國家基因庫不僅僅進行樣本和數據的存儲,還建立了數字化平臺和合成與編輯平臺對基因數據進行‘解讀’和‘編寫’,具有了自主產生數據的能力,可自產自存及應用開發能力,并以“存、讀、懂、寫、用”為建設目標,打造既有數據又有可溯源實體樣本的新一代基因資源庫、信息庫、知識庫和工具庫。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存儲的樣本數據,為科研和產業轉化平臺和數據支撐是我們今后發展的重點。僅僅只是我們自己是沒有辦法完成這些大樣本、大數據的解讀和分析的,所以國家基因庫是一個公共平臺,是對全國提供公共服務的,包括科研機構,也包括產業化機構,我們希望國家基因庫不僅僅是提供技術科研的對外服務,也提供產業化孵化的功能。”
此外,陳軼青還特別提到了華大基因未來事業的兩個前景,“我們在健康產業和養老產業也開始自己的布局,主要出發點在于關注人的生命更有質量的延長。我們旗下有一個華大運動,如何探索科學的運動和生命的關系,另外還有一個產業孵化器,也是希望能將我們發展的經驗幫助到更多的機構。”
在2014年種種機緣巧合之下,陳軼青有感于汪建的盛情相邀與整個團隊的創業激情,決定加入華大基因。擺在陳軼青面前的主要挑戰在于,就是如何讓資本更好地理解華大,同時也讓華大更好地理解商業。
“由于華大基因繪制了一幅恢弘的產業圖譜,如何能在商業上取得預期的成功?我們感覺當前的基因技術的迭代,有點兒像IT領域的摩爾定律,每3個月成本下降一半性能卻提升一大塊,可能我們這個領域成本下降一半還要多。對我來說,如何讓技術和商業有更完美的結合,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挑戰。”有著豐富資本項目經驗的陳軼青覺得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僅僅是對外部投資者和產業相關者,而且對于華大基因內部管理上也有著巨大的創新空間。
對于這樣一個創新能力十足的多業態產業集團,陳軼青也坦言,基于業財融合視角的財務管控挑戰并不輕松。“在傳統型的企業,風險的控制和內部的管控,可以通過信息系統和管理工具來應對。但在華大基因,很多的事情是全新的,沒辦法用現成的制度來約束,技術的領先、商業模式的探索,都非常的超前。我們只能從底層設計的角度來多想一些辦法,比如我們把財務團隊和法務團隊,派專人深入到業務一線。這樣一來,我們把從制度層面的落后,通過團隊融入的方式來實現一定程度上的事前控制。”
而在財務團隊的績效考評上,陳軼青也大膽地在2016年做出極具魄力的大調整,把整個財務團隊的業績分成兩部分,業務財務的50%考評權重直接交給業務部門來衡量。“所有人都在談業財融合,但我們理解業財融合不僅僅是在一起辦公,更要從業績考評上給予體現。目前這個改革效果是的整個事業部得財務體系響應更快,流程更順。”
陳軼青另外一個堪稱創舉的財務變革舉措就是著手實施財務共享中心,“我們產業公司有110名財務團隊,2015年開始做共享服務,現在共享中心有30多人,也是在初期運行,2017年就開始全線運行。我們經過反復遴選,最終請中興通訊的財務云團隊幫助我們來實施共享中心的建設。選擇中興通訊財務云團隊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中興自身的財務共享已經運行了10多年,完全是通過自主建設走出來的,經驗非常豐富;第二,我們兩家公司都在深圳,相對交流方便;第三,兩家公司都是科技創新型企業,在流程上、項目管理上,都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鑒的地方。”
展望2020年的發展前景,陳軼青給出帶有典型的華大基因思考模式的兩個維度上的衡量指標,“一個是產業公司希望能形成50億元產值,同時國內一半孕婦使用華大的產品和技術來預防生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