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市掇刀區總工會

荊門高新區于2000年正式成立,2013年晉級為國家高新區。2017年高新區緊扣“打造荊門崛起的核心增長極、沖刺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的綜合定位,主動適應新常態,聚焦勞動競賽,以“建功十三五、奉獻在掇刀”為主題,積極組織全區廣大干部職工在招商引資、政務服務、崗位技能上開展大競賽、大比武,有力促進了全區經濟社會大發展、大跨越。
緊緊圍繞招商引資“主旋律”,區總工會聯合招商局,大力開展“我為招商作貢獻”競賽,引導全區干部職工爭當“三員”,營造了“全員抓招商”的新風尚。
一是爭當招商引資推介員。引導干部職工聚焦新能源汽車、再生資源利用與環保、石油化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六大主導產業,廣泛宣傳推介荊門高新區·掇刀區的產業特色、優惠政策、發展環境,吸引八方客商來我區投資興業。2017年共接待來我區考察洽談的客商達320余批次。
二是爭當招商引資信息員。充分發揮干部職工社會資源優勢,通過競賽引導干部職工主動收集提供招商信息、介紹優秀客商,為招商引進牽線搭橋、獻計出力。2017年全區共收集有價值的招商信息260條。
三是爭當招商引資操作員。長豐獵豹、金泉新材料、新港制衣、美邦化學等企業和項目的職工幫助介紹引進了投資15億元的深圳有為化學,投資10億元的百杰瑞以及湖南曉光、武漢車神、邁巴赫、洛陽遠洋生物等6個重點項目。2017年全區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53個,特別是引進了投資100億元的葛洲壩環保產業園、投資50億元的修正藥業醫藥產業園等兩個行業龍頭企業。
聯合區發改局、區經信局、區行政審批局、區項目服務局等部門,緊緊圍繞服務項目、服務企業,大力開展“比服務質量、賽服務效果”競賽,探索建立了“三零”服務模式,引導全區干部職工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坐等服務為上門服務。
一是“零審批”服務。區行政審批局積極推行一般工業項目建設“零審批”試點,在前置審批上做好“減法”,在后續管理上做好“加法”,在優化服務上做好“乘法”,完善“先建后驗、邊建邊驗”行政審批機制。同時,劃轉發改、住建等8個部門44項職能,實行涉企審批全集中,讓項目和企業“進一個門、辦所有事”。
二是“零距離”服務。堅持管理扁平化、服務高效化,按照園區、招商分局、園區所在鎮(街道)或社區“三合一”模式,組建了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等6個產業園辦,負責產業園招商引資、企業服務和項目建設。同時,推進機關職能下移、部門人員下沉,發改、經信等5個職能部門派專人進駐園辦,從區直單位選調精干力量充實園辦。探索建立了“三辦三貼”零服務新模式,即“領辦、代辦、包辦”和“貼近、貼身、貼心”服務模式,實現了全區企業和項目服務零距離、全覆蓋。
三是“零障礙”服務。項目服務局和企業服務局在競賽中充分發揮自身能動作用,探索建立問題“適時收集、及時交辦、限時解決”服務機制,創建“一本服務指南、一套前期流程、一份問題臺賬、一系列現場督辦會”的“四個一”工作法,為項目提供從簽約、到開工、到投產的全過程零障礙服務,目前已幫助80余個項目和企業解決各類難題239條。
“三零”服務模式創造了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的“加速度”,主動服務已成為全區干部職工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2017年全區共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項目50個,新投產項目48個、技改擴規項目17個,已成為全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緊緊圍繞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職工職業技能,突出六大主導產業,大力開展“崗位比武、技能競賽”,讓企業適應新常態、讓職工建功在園區。
一是高位推動。區委、區政府成立了以區委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參與的勞動技能競賽領導小組,組建了工作專班,構建了“政府主導、工會組織、部門配合、企業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是宣傳發動。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多種形式,全過程、全方位地對勞動技能競賽活動進行宣傳,著力營造輿論宣傳氛圍。荊門晚報、荊門工會微信公眾平臺等媒體多次報道高新區勞動競賽活動以及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在全區形成“比、學、趕、超”的熱潮。
三是政企聯動。始終把為企業“培養人才、增強實力”作為主攻方向,堅持因企制宜,統分結合,組織開展各項勞動技能競賽。高標準舉辦了跨企業、跨工種的“荊門高新區2017年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吸引園區17家大型企業64名選手同場競技。同時,還組織企業職工參加省、市大賽5個,舉辦區級競賽18個。園區各企業結合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技能比武活動,比如格林美的電視廢物拆解技能比武、中集宏圖的焊工技能比武、泰山建材的叉車技能比武、龍星鋼構的焊工技能比武等活動都受到了企業和職工的好評。截止2017年11月,全區共開展各種勞動技能競賽106場次,涉及焊工、鉗工、電工、叉車、廢物拆解、單針、雙針、鏟車、叉車、打包、封邊、CAD制圖、玻璃磨邊、拉絲、圓織、烹飪等28個技術工種,覆蓋高新區90%以上的企業,涵蓋13200余名職工。通過勞動技能競賽,共收到職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議720余條,被企業采納230余條;進行技術革新、節能減排和工藝改造45項,直接創造經濟效益近億元,一個個競賽品牌正在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