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山丹縣畜牧獸醫局,甘肅山丹 734100)
山丹縣是甘肅省的半農半牧縣,也是省定的牛羊產業大縣之一。奶牛產業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丹縣養殖業中的優勢產業,具有良好的養殖條件和發展潛力。大力發展奶牛產業,可以充分發揮本縣的資源優勢,更多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農業資源,是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對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和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按照省、市加快發展草畜產業的要求,在充分調查研究本縣奶牛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本縣發展奶牛產業作了如下探討。
甘肅省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地域廣闊,氣候冷涼,交通便利,飼草料資源豐富,群眾歷來就有發展養殖業的習慣,是傳統的半農半牧縣。全縣有天然草原36.93萬hm2(含馬場12.6萬hm2),糧食等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6.07萬hm2(含馬場2.73萬hm2),年產農作物秸稈46萬t,養殖業可利用農副產品4萬t,人工種植牧草1.53萬hm2,飼草料資源豐富,全部轉化利用,可飼養牛羊等草食畜180萬頭(只),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是發展奶牛業的理想區域。
奶牛養殖對飼料的營養搭配及飼養管理要求很高,但大部分奶牛養殖戶管理比較粗放,不重視飼料搭配,而且缺乏青貯窖等必要的飼草料設備設施。飼養環境而言,污水糞便不定期清理,地面潮濕,不重視防寒防暑及疫病防治,造成了防疫隱患。
因廣大養殖戶文化層次低,科技意識不強,不通過正規渠道,私自從外地購進的奶牛大部分是一些中小奶牛場淘汰的改良?;驈哪膛J袌鲑忂M,在飼養過程中也不重視品種改良。大部分奶牛養殖戶購進的奶牛,都是雜交改良黑白花奶牛,而且多為雜交一代、二代,在購進后的繁殖中很快出現返祖現象。飼養的奶牛種質差,導致產奶量低,養殖經濟效益不高。
雖然近些年省、市、縣年年出臺扶持草食畜牧業發展扶持政策,但是政府投入奶牛產業發展的資金仍然很少,信貸門檻高、手續繁雜,奶農貸款難,奶業發展資金基本都是養殖戶自籌解決。致使部分養殖戶有錢建場、無錢購牛,飼養規模上不去;有些養殖場牛舍等基礎設施年久失修,養殖標準低,成本大;還有部分養殖場戶有錢建場、購奶牛,卻無錢購飼料和牛奶保鮮設施,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損失。這些都是因缺乏周圍資金所致。
一是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出臺制定并落實扶持奶業發展政策,對奶牛存欄、繁殖母牛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場(戶),建成的乳品加工企業和鮮奶收購站,均給予一定額度的獎勵扶持,用于擴大再生產,解決奶牛養殖戶的后顧之憂;二是農業銀行、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放寬信貸條件,落實省、市、縣制定的草食畜牧業貼息貸款政策,為奶牛養殖戶提供貼息貸款,用于購置牛奶保鮮設備和建設青貯等設施;三是土管部門對新建的奶牛場優先無償劃撥建設用地;四是國家對牛奶實行最低保護價,通過政策措施促進奶業發展,保護奶農的利益。
對于適宜發展奶產業的鄉鎮,畜牧部門要進行統一規劃,從水電、交通和飼草料資源等方面統籌規劃,制定本縣以及各個鄉鎮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強的發展計劃,并根據不同飼養規模,設計包括飼養設施、加工設備、貯藏設備、飼草料用地等在內的養殖戶搞好設計,保證奶業有組織、有計劃、有保障地發展。
加強行業統一管理,既能夠解決養殖戶發展的盲目性,又能夠較好地協調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利益,確保奶業的穩定發展。鼓勵和引導奶牛養殖場(戶),組建奶業專業合作社或協會,加強對奶業行業管理。就目前來講,奶牛市場建設、奶牛購進調運、牛奶貯存保鮮及運輸銷售等,必須在畜牧部門的指導下有序進行,才能保證穩定發展。
針對目前奶業生產分散,經營規模小,科技含量少,單產水平低的狀況,一是要發展規模適度養殖,以戶養殖成年母牛30~50頭為宜;二是要從品種改良抓起,配套推廣牛舍保溫、配合飼料、規范化飼養、機械化擠奶等標準化養殖技術;三是要充分利用人工草地、秸稈等資源,逐步加大青貯、黃貯、微貯技術的推廣等;四是要對奶牛布病、奶牛結合、乳腺炎等疾病強化防治力度。通過加強技術服務,進一步提高奶業發展科技含量,使奶業生產走上規范、高效、集約化的軌道。
目前廣大農村從事奶牛養殖的農民基本上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文化層次低,對科學養殖技術掌握的甚少。針對這一問題,縣鄉政府、縣畜牧獸醫部門應定期組織進行技術培訓,特別是奶牛發展較快的鄉村,應引導成立奶牛養殖協會,由協會組織奶牛養殖戶進行培訓。以奶牛品種鑒定、奶牛飼養管理、粗飼料調制技術、奶牛疫病防治、牛奶保鮮技術等為重點,通過培訓,使每個養殖戶都能熟練地掌握這些技術。畜牧獸醫部門要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舉辦專題講座,在奶業發展較快的農村舉辦板報、專欄等科普活動。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奶農的科技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