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灌南縣畜牧獸醫站,江蘇灌南 222500)
2017年,根據縣委、縣政府安排,灌南縣海洋與漁業局牽頭承擔了全縣生態紅線建設及“263”專項行動中的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自開展以來,我們堅決落實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咬定目標,迎難而上,集中力量、全力攻堅,養殖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年底,全縣禁養區103家養殖場全部完成關閉搬遷,規模畜禽養殖場治理完成60%的工作目標,是全市第一個完成關閉搬遷任務的縣。
(1)出臺《灌南縣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分方案》《灌南縣畜禽養殖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灌南縣畜禽養殖區域布局調整優化方案》《灌南縣畜禽養殖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2)排查出禁養區需關閉搬遷的103個規模養殖場(戶)以及非禁養區360個規模養殖場(戶)清單。禁養區規模養殖場(戶)關閉搬遷任務于2017年6月完成,非禁養區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建設任務完成308個,其中通過驗收276個,占全縣規模養殖場76.67%,超額完成超過上級下達的年內完成60%工作任務;全縣新增部級規模養殖示范場1個、省級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4個;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達77%,養殖水平大幅度提高。
1.2.1 加強領導,明確任務。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在縣“263”專項行動開展伊始,迅速成立以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鄉鎮政府及縣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縣畜禽養殖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并將畜禽養殖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納入全縣重點工作予以推進。同時,各鄉鎮也成立專門機構,切實推動治理工作深入實施。
1.2.2 深入調研,制定科學方案。禁養區劃定方案確定后,我們迅速組織相關部門、單位,采取家家到、戶戶過、場場清的方式,對全縣畜禽養殖場開展拉網式、全覆蓋排查,摸清底數,登記造冊。據調查,全縣規模畜禽養殖場463家,其中禁養區應關閉搬遷畜禽養殖場103家,非禁養區360家。在全面摸牌的基礎上,聯合環保、農牧、水利、國土等部門共同參與、共同規劃,科學制定了相關工作計劃和方案,并將關閉搬遷、治理整頓行動任務落實到鄉鎮、明確到場戶、細化到項目,確保目標明確、措施可行、責任清除、保障有力。
1.2.3 聚力重點,形成攻堅強勢。禁養區畜禽養殖場關閉搬遷工作,是畜禽污染治理工作的難點、重點。為確保按時完成關閉搬遷任務,我們研究制定了四項機制,立足壓力傳遞到位、工作落實到位、督促檢查到位。一是日報告通報制度。不分節假日、休息日,各相關部門、單位每天下午5點前上報當天關閉搬遷數量,沒有進展的要說明原因。縣“263”辦公室每周進行一次匯總,周一上午將上周關閉搬遷進展情況報各級領導、分管領導。二是督促指導制度。為全力打好關閉搬遷攻堅戰,縣海漁局專門成立由分管領導帶隊的關閉搬遷工作督查指導組,每組負責聯系三個鄉鎮,每周至少到聯系鄉鎮督查指導一次,每次都要提交督查報告。三是實地巡查制度。各鄉鎮對所有關閉搬遷養殖場家家到,現場檢查驗收、銷號清零。縣督查組進行實地抽查,驗收不合格的不銷號。四是聯合執法機制。縣鄉農牧部門聯合相關執法部門成立關閉搬遷工作聯合執法隊,對應關閉搬遷養殖場進行聯合執法。
1.2.4 穩步實施,確保治理成效。在資金來源方面,灌南縣積極整合環保生態紅線補償轉移資金和生豬調出大縣獎補資金2150萬元,用于補償對畜禽污染治理推進過程中造成養殖場(戶)損失。在工作推進中嚴格規范程序,首先由具備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對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并出具證明,隨后由所在地鄉鎮政府與養殖場(戶)簽訂關閉搬遷承諾書,最后以評估為基準對按時履行關閉搬遷承諾的兌現補償。截至6月30日,全縣禁養區內已關閉搬遷養殖場(戶)103家,序時完成關閉搬遷工作。
1.2.5 注重宣傳,營造工作氛圍。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報道治理的重要意義、方法步驟、措施要求等,及時正面宣傳報道治理進展情況;通過印制張貼《告全縣禁養區畜禽養殖場(戶)一封信》、出動宣傳車和印發告知書等多種形式,做好宣傳活動、政策解讀、氛圍營造工作。注重工作方法,采取一戶一策、一場一法,分類指導,并加強與養殖戶的交流,了解其意愿,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對因污染治理上訪的群眾,主動對接有關部門及相關當事人,協助做好思想工作,促進矛盾化解。
1.2.6 科學謀劃,制定養殖小區。關閉搬遷工作涉及面廣,要與整治、轉產相結合。灌南縣堅持疏堵結合,在做好關閉工作的同時謀劃好養殖小區建設,讓關閉搬遷戶安心。通過養殖小區規劃建設,切實做到以人為本保生活,綜合規劃給出路,長效管理建生態,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以環境的持續改善惠及人民群眾。
灌南縣是養殖大縣,是全省生豬調出大縣。需關閉搬遷、治理的養殖場面廣量大、情況復雜,關閉搬遷及治理需要政府投入大了資金。據調查,僅禁養區的103家應關閉搬遷的養殖場補償資金應需要1.5億元。由于縣鄉財力有限,資金缺口巨大,養殖場(戶)所得補償資金與社會拆遷額度有差距,嚴重影響關閉搬遷工作進度、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全縣禁養區需關閉搬遷畜禽養殖場103家,據了解80%的養殖場戶愿意搬遷重建,所需大量土地無法解決。禁養區關閉搬遷的103家中關閉92家,搬遷6家,搬遷難度大。
在禁養區搬遷工作中,縣農業部門單打獨斗,唱獨角戲現象比較普遍。
進一步整合多年閑置項目資金,解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資金缺口大的問題。加快畜禽養殖場糞污治理改造步伐,對符合整治條件的引導養殖場(戶)建設與其規模相對應的糞污處理設施,重點做好堆糞池、污水沉淀池等還田設施和雨污分流設施的規范建設,積極探索并努力健全與全縣規模畜禽養殖相配套的公共服務體系,準備申報畜禽糞污治理整縣推進項目,全面提升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及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水平,提高農田有機肥使用面積,壓縮化肥農藥使用量,加快推進全縣農業向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進程。
對禁養區已關閉拆除的103個養殖場戶,繼續加大監管力度,防止禁養區內發生再建再養事宜,保護好既有成果;同時抓緊開展第二輪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工程驗收。建立完善養殖場環保基礎信息檔案,落實養殖主體污染防控責任,落實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長效管理機制。確保2018年非禁養區規模養殖場(戶)治理率要完成80%以上,全縣畜禽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累計需建設完成288個以上。
統籌縣相關部門和鄉鎮的執法力量,重點對污染嚴重、信訪舉報多的養殖場(戶)開展聯合執法,依法加大查處畜禽養殖污染的力度。對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實行日報告、周通報制度,加強督查巡查,動態掌握整治進展情況,發現存在問題的,及時督促整改。強化服務指導,通過與村鎮干部、養殖戶面對面交流、宣傳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的相關政策,引導禁養區養殖場轉產,化解社會矛盾,確保專項行動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逐步淘汰養殖水平低下,糞污治理設施不完善的規模養殖場;同時在加快現有養殖污染治理設施建設的同時,嚴格審核新建畜禽養殖場,確需新、擴、改建畜禽養殖場的,其選址必須符合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完善對環境影響的評估。
[1]李亞輝.畜禽養殖污染現狀與治理建議[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6,(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