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市鹽津街道辦農業服務中心,貴州仁懷 564500)
仁懷市土地面積1788km2,全市面積1788km2,轄轄21個鄉鎮(街道)、174個村(社區),現有耕地27738hm2,其中田9921hm2,土17817hm2。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506.67m2,屬地少人多的山區內陸城市。全市總人口69.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8.4萬人,占84%。全市平均海拔高度880m,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3℃,年日照時數1400h,無霜期311d,年降雨量800~1000mm。有天然草山草坡30820萬hm2,有數百家酒廠,酒糟麯草資源十分豐富,交通便捷,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畜牧產業發展條件較好。
畜牧漁業生產現狀。2017年實現生豬存欄48.5萬頭,同比增長2.2%,出欄54萬頭,同比增長3.4%;牛存欄10.2萬頭,同比增長11.4%,出欄3.56萬頭,同比增長5.4%;羊存欄14.2萬只,同比增長7.4%,出欄7.6萬只,同比增長5.8%;禽存欄125萬羽,同比增長3.4%;出欄158萬羽,同比增長4.1%;禽蛋產量1.5萬t。年人工種草2933.33hm2;年水產養殖面積695hm2,水產品產量達5800t,實現漁業總產值1.5億元。肉類總產量達6.5萬t,同比增長6.2%;畜牧總產值達16.8億元,同比增長9.4%。畜牧漁業產值占比重為26.7%。
(1)加快畜禽標準化生產,重點扶持規模養殖。以適度、高效、生態為目標,重點抓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家庭牧場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投入扶持發展規模養殖場,利用本級財政資金和生態養殖扶貧資金集中打造標準化示范小區和規模養殖場。積極依托已建成的規模養殖企業,加大對“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和“公司+家庭牧場”“公司+農場”等多種發展模式的引導。
(2)強化政策扶持,鼓勵企業投入發展。201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每年投入畜牧業發展資金500萬元,每年建設牛羊養殖小區5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5間。2015年市政府安排資金500萬元,在長崗鎮建高標準、規范化的養牛小區1個,養殖肉牛500頭,建種草養牛示范場1間,牛舍5000m2,種草66.67hm2,養殖能繁母牛500頭。近3年以來,仁懷市累計捆綁發改的石漠化治理,林業部門的鞏固退耕還林,財政的支農資金,扶貧的生態養殖項目資金近5000萬元,引導企業投入畜牧業發展資金2.3億元,用于發展山地生態畜牧業。
(3)強化技術指導,規范畜禽養殖。采取領導包保養殖場、養殖小區方式,負責包保防疫、飼養管理、引種引畜的指導,督促進行標準生產。一是突出養殖技術創新。重點在動物疫病防控、疫病綜合防治、標準化生產、畜牧產品加工儲運、等方面取得給予指導。二是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基層獸醫隊伍建設,探索政府購買防疫等公益性服務模式,切實增強基層獸醫隊伍服務能力。
(1)政策及資金支持力度不夠,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低。養殖企業融資較難,導致仁懷市畜牧業規模化和標準化養殖水平較低,主要以散養戶為主。同時由于養殖風險大、外出務工收入較多,農村散養戶大幅下降。
(2)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形勢嚴峻。由于獸醫體制改革進度緩慢,動物檢疫員和村級動物防疫員工資待遇低,基層動物防疫隊伍不穩定,免疫反應死亡及疫病撲殺補償標準太低,加上活畜調運頻繁,動物防疫監督執法無法開展,導致零星疫情時有發生,給“放心肉”工程造成巨大隱患。同時基層動物產品安全監管機構、人員、設備及經費欠缺,造成了監管十分困難。
(3)動物產品加工能力較弱,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盡管仁懷市已有一批畜牧業龍頭企業,但都限于原始產品生產,缺少產品精深加工的企業,仁懷市沒有一個叫得響、有分量的畜禽產品品牌,市場競爭能力弱。
(1)指導思想。仁懷市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現畜牧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為目標,以畜牧資源高效轉化、循環利用、提質增效為核心,以農牧結合為重點,以典型帶動、科技支撐、政策扶持為抓手,全面促進畜禽污染治理、廢物利用、良性循環,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構建農牧結合、資源循環、健康養殖、節約高效的現代生態畜牧業生產體系,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高效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模式,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畜產品供給能力,促進畜牧業與種植業、農村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生態市建設。
(2)發展思路。一是堅持生態發展與提質增效相結合。按照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要求,以“調結構、轉方式、上水平”為主線,創新生態養殖模式,完善生態養殖標準體系,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養殖,促進結構優化、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促進產品提質、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二是堅持政府扶持與各方推動相結合。按照政府政策引導、市場資源配置、企業主體推進、社會廣泛參與的思路,廣泛吸引國內外各種生產要素參與生態畜牧業建設,構建新型生態畜牧產業體系;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立足優勢、優化布局、特色發展、效益優先的原則,科學確定畜禽養殖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構建生態畜牧業優勢產業帶,全方位推動生態畜牧業發展。三是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
(3)發展目標。到2015~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生態畜牧業經濟發展格局,特色優勢更加突出,農牧結合更加緊密,畜牧業環境質量全面改善,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生態文明觀念更加牢固,建成現代生態畜牧業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