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源園區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青海玉樹 815399)
青海省屬于我國五大牧區的其中一個,全省大部分地區都是草原牧區。青海省天然草原面積大概是其國土總面積的一半,草原畜牧業屬于青海的一項支柱性產業。草原不僅是青海的經濟主體,也具有凈化空氣、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生態平衡等生態功能,對青海省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在半農半牧區草原有效開展執法監理工作對恢復草原的植被,減低水土流失有重要作用。通過深入開展執法監理,對草原上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從而有效保護草原,逐漸恢復退化的草原植被,大大提升植被的覆蓋面,防止水土嚴重流失,降低黃河、黑河等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的概率,有效保護生態安全。(2)加強監理工作的開展,能夠提升涵養水源的能力,從而平衡水資源。在草原植被的覆蓋面被大幅度提升的同時,能對雨水起到有效的攔截作用,并能夠滲透到地下成為地下水,慢慢匯入江河。青海省的草原區是黑河、瀾滄江、黃河等的發源地,被稱為中華水塔,草原的生態環境和全省、全國的經濟發展有關系[1]。通過加強對青海省草原的執法監理,能對草地起到有效保護,從而涵養水源,對水量平進行調節,確保水資源的豐富化。(3)深化開展草原執法監理,能對生態環境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保護草原生物的多樣性。青海省的半農半牧草原養育了多種生物,加強開展草原的執法監理,能有效恢復和保護草原植被,在遏制草原退化的同時,也改變了草原的植被組成,有效保護了草原生物的多樣性,也為草原上的各種動物提供棲息地。
農牧民生存和發展的一個主要基礎就是草原,而胡亂征收、占用、采挖草原的違法行為已經對農牧民合法權益造成嚴重損害。農牧民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護和草原開展的執法監理有密切關系,只有加強開展草原的執法監理,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破壞草原的各種違法行為,才可以有效保護農牧民的權益,從而將執政為民真正體現出來。
青海省的主要經濟支柱就是農牧業,而農牧業的發展和草原的生態環境和密切關系。通過深入、持久、長期地開展草原的執法監理,能夠有效創建永續利用草原資源,保護半農半牧區各種植被的良好環境,慢慢提高草地的鏟草量,豐富草原的植被,為農牧業的發展提供豐富而充足的資源。
通過嚴厲查處與打擊針對草原的各種違法行為,起到良好的震懾作用。加強開展草原執法監理,能夠有效提升農牧民自發保護草原的觀念,改變農牧民以往的掠奪式經營,逐漸轉變為科學利用草原開展農牧業,同時有效結合發展地方經濟、調整畜牧業的機構、保護生態環境等,在發展地方經濟、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的同時,發揮維護社會安定、加強民族團結的積極作用。
青海省政府要依據當地實際情況,積極制定和健全有關草原保護和監理的各種制度與方法,和草原法等法律法規配套實施,從而把依法行政、健全立法當作有效保護草原的措施,實現依法治草。青海省草原的執法監理部門要積極發揮其作用,做好管理禁牧休牧、退耕還草的各項工作,實行以草定牧的制度,從而有效恢復退化的草原,并逐漸形成良性循環。比如將飼料基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等也納入基本草原的范圍中,制定草原檔案,對草原進行嚴格管理,保護好草原[2]。青海省草原執法監理的部門要加強檢查、監督和草原執法的力度,一方面要對違法征占行為進行清理,另一方面要將查處案件作為重點。在開墾草原項目上,要加強審核,假如沒有履行規范的審批程序而實施非法開墾,要依法處理。同時對于騙取批準或沒有得到批準而違法占用草原的案件,要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嚴厲查處,并對有關人員責任嚴禁追究,禁止違法采挖和無證采挖等問題,提高草原執法監理的權威和知名度,有效震懾草原上的違法行為。
在草原執法監理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將常規監測做好,另一方面也要對監測內容進行擴展,做好監測草原三化變化趨勢的工作。草原監理部門要做好監測草原災害、草畜平衡、生態建設成效、草原生態等工作,依據草原監測數據和有關信息,科學評價和預測草原的生態狀況和草原資源。比如詳細編制了各個年度監測草原的報告,并建立了草原生態狀況和草原資源的數據庫,對保護和建設草原生態,預防草原災害,開展監督和管理草原工作,促進畜牧業發展等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同時也有助于平衡草畜和禁牧休牧工作的開展。
青海省的草原遼闊,主要產業就是畜牧業,草原保護有比較廣的范圍,保護與利用草原也和多方面利益有關。尤其在草場實行承包到戶之后,糾紛和矛盾問題變多,草原執法監理工作的開展比較困難。為此,應該采取的措施是:(1)理清草原執法監理工作站的性質,依據草原的有關規定,要設置單獨的草原監理機構,并增加編制,引進專業執法監理人員,以公務員的方式進行管理。(2)加強建設執法隊伍。一方面是要通過培訓等方式提升草原執法監理人員的專業能力,掌握和靈活運用草原執法監理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另一方面是要有效提升監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其秉公執法、忠于職責,做好草原執法監理工作。
[1]韓文祥.青海省海東農區草原執法監理工作探討[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2,(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