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樹市草原工作站,青海玉樹 815099)
這些年來,草原生態系統保護的不夠重視,導致草原日趨退化嚴重,嚴重影響畜牧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文章分析問題,指出解決措施,以供參考和借鑒。
這些年來,草原退化嚴重,植物覆蓋率驟降,產生的二氧化碳,難以被凈化吸收。而且,防沙固沙、生態調整等功能,都在隨之減弱。此外,植物的減少,更影響到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生態系統大打折扣。
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涉及的范圍廣、牽扯的問題多。比如:農牧民的生活、牧民生活習慣、牧區的生產等等,這些制約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態保護工作的落實。而且,牧民多數以農牧業收入作為主要經濟來源,如強令其休牧、禁牧、退牧還草等等,受原有習慣和文化程度的影響,多數不會輕易去接受而存在抵觸情緒,從而導致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遇到更大的阻礙。
在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建設中,有關部門雖然也制定了相關的管理制度與政策,但實際執行中因管理機制比較薄弱等種種問題,使得草原生態保護的措施不能順利地落實下去。例如退牧還草工程是由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聯合組織并實施的,并沒有設立專項的草原生態保護管理體系。因此,有可能會使各部門之間不能緊密配合,從而使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建設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而令中央下達的決策不能順利地貫徹執行下去。
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與補償機制的完善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是,不少地區立法落后,補償條款不明朗,草原生態 保護的相關法律體系薄弱。此外,個別牧區草原所有權界定不明確,牧民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作為草原保護的主體-農牧民,得不到相關的補償和保護,慢慢喪失了保護草地資源的積極性。
注意草原生態的恢復,確保有法可依,極為重要和關鍵。由此,其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自法律的層面,規定草原建設的相關責任和義務,實現草原保護的合法化。其二,明晰產權。個別草原產權不分,應及時劃分,納入到法制保護的范疇,合理產權使用制度,在政府和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加快草原生態的建設力度。其三,制定草原保護法,借助法律的權威,使農牧民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更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草地資源。
草原生態的恢復和可持續發展,有關部門務必自實際出發,根據草原生態的特征及分布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保護政策,確定每個區域合理利用和保護建設草場的具體策略。
鑒于目前草原生態退化的嚴酷現實,有必要讓牧民意識到,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是每個草原人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就此,相關部門應重視宣傳和教育工作,讓民眾意識到草地生態系統的脆弱,增強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的憂患意識,最大可能降低人為破壞草地資源的現象。
對草原生態建設出現的各種問題。相關部門應該積極組織農牧民圍繞如何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并通過科學的手段,指導農牧民學會合理利用草原資源。還應注意完善草原預警保護機制,定期調查草原生態狀況,通過長期的監測與完善,逐漸減輕人為因素對草原的破壞,通過人工措施進行干預,再依靠草原生態自我恢復與自我調節的能力,使遭到破壞的草原生態系統能夠逐漸恢復并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草原生態的日趨惡化,保護草原生態系統,實現草原的可持續發展,是刻不容緩。在這些年草原治理工作的開展中,取得的成績是可見的。但是,同樣暴露出:植物覆蓋率仍在驟降,草原生態功能日趨減退;牧區轉型較為困難、草原保護機制差、補償機制有待完善等等問題,在這項工作的開展中,我們要意識到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涉及的范圍廣、牽扯的問題多。
對此,需要我們不斷完善草原生態法規建設,自法律的層面,規定草原建設的相關責任和義務,確保草原生態保護有法可依。制定草原生態保護政策,根據草原生態的特征及分布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保護政策,同時注意社會、經濟、生態等效益的統一。搞好宣傳和教育工作,增強保護草原生態的憂患意,為做好草原生態保護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1]佚名.草原生態產業聯盟2014年第一次例會在內蒙古山路能源集團科普生教育基地召開[J].草原與草業,2014,(1):64.
[2]馬有祥.建立完善四項制度加快推進草原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畜牧業,2014,(7):64-65.
[3]王關區.草原生態文化的概念與特征[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3,(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