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黃南州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黃南 811399)
加快有機畜產品提質增效是促進我州有機畜牧業發展、我州高原生態畜牧業多元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是集中產業發展優勢,助推精準扶貧、實現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加快推進有機畜產品提質增效是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重要保障。
加快推進有機畜產品提質增效,是壯大合作經濟組織,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推進有機畜牧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這就要求我州全面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嚴格落實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穩步推進退牧還草,鼠蟲害防治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工程,建設適用于有機畜牧業發展的空氣、土壤、水質等生態環境。
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利益鏈接度不高,沒有形成產業融合發展共同體,有機溯源體系未建立完善是我州有機畜產品優質不優價,有機畜牧業發展緩慢的制約因素。只有努力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牧戶”的組織模式,推進有機畜產品生產、精深加工、流通、商貿服務、“互聯網+”等產業進程,才能促進和提升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力度。
傳統畜牧業與有機畜牧業在產值效益上差別較大,只有不斷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加快畜產品追溯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畜產品知名度,增強高端市場競爭力,提高有機畜牧業效益,才能實現牧民致富增收。
到2020年,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有機畜牧業生產體系1套,包括有機畜牧業生產的技術體系和制度體系;建立起以有機養殖標準戶、養殖小區、牧業合作社養殖小區為主體的有機畜產品組織生產、經營體系。
到2018年,提升125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聯合社經營主體,重點打造25個合作社,牧民入社率達到85%以上,合作社運轉正常。
以信息化建設為主線,按照全州統一打造,實現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智能化,到2020年,建立1套完整的信息管理數據庫和信息庫,同時,結合州、縣信息化和大數據、大平臺,實現信息來源(外源、內源信息)--信息處置(外平臺、互聯網+、內平臺、可追溯)--信息使用(針對生態畜牧業,從產業鏈條生產-加工-監管)三者有機結合。
2016年我州實現生產有機畜產品500t的產量,每年以一倍的速度實現產量,到2020年有機牛羊肉年產量分別達到0.28萬t、0.19萬t,建成完善的有機產品可追溯體系,有機畜產品按照有機食品標準實施生產,核心區生產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建立,實現產品100%可追溯、20%的產品可視追溯。
到2018年,完成2~3個畜產品的有機認證,2~3個無公害、綠色農產品認證。到2020年,打造1個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區域主打公用有機畜產品品牌,以產地品牌服務企業品牌,在省內外知名有機畜產品子品牌10個以上,生產有機畜產品實行統一的標志與管理,打造銷售網點50處以上。
到2020年,實現鄉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0.65~0.8萬元增加到2020年1~1.2萬元以上,年均遞增8%~10.5%以上。
建立和鞏固三級有機畜牧業管理服務體系。一是成立州級有機園區聯席會(領導小組);二是成立州縣級有機園區管委會;三是由技術部門、龍頭企業、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牧民參加的各項工程實施小組,作為規劃具體工程項目的承擔主體。州級設副廳級有機園區管委會,縣級設副縣級有機園區管委會,并落實人員、編制及工作經費。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完善動物衛生監督、草原監理等執法監督機構,明確執法主體,提升執法能力;加快恢復鄉鎮畜牧獸醫工作站職能、人員、辦公設施設備;壯大村級動物防疫員隊伍,提高報酬,建議實行月薪制;建立完善水質、牧草、土壤、空氣等監測體系。以穩固健全的基礎服務體系來保障有機畜牧業健康發展。
我州澤庫、河南兩縣已實現牛羊活體有機認證和基地有機認證全覆蓋,但至今未實現畜產品有機認證零突破。我們通過上下各部門的共同努力,著手從產品環境質量、有機投入品、生產管理、加工、貯藏、運輸、標識與銷售、有機追溯等環節加強和完善,力爭在2020年前實現酸奶、蘑菇、厥麻、風干肉等畜產品的有機認證,核桃、花椒、金黃果、沿黃流域螃蟹、虹鱒魚等農水產品的無公害、綠色認證。
總結和發揮已有的成功經驗,轉變和淘汰舊觀念舊思路,借鑒和創新新技術新做法。加快提升我州有機畜牧業產業化進程效率。一是建立完善補貼機制。二是發展“聯合社”組織經營模式。積極聯合、吸納各種形式、各種類型的涉農經濟組織和經濟股份加入,實現農牧業專業合作社、涉農經濟組織組成大合作社,逐步建立起暢通高效的協作機制。三是打造區域性品牌格局。呈是與智慧生態畜牧業發展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