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方洞畜牧獸醫站,四川瀘縣 646100)
中國作為畜禽養殖與畜禽產品消耗大國,畜禽養殖技術創新成果突出,但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對病死畜禽無害化產物的資源再利用,產業化發展起步較晚。歐美國家,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比中國早,病死畜禽產物資源再利用,已形成規?;a業化,上下游建立緊密的產業鏈。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經歷人們意識的提高,從小作坊到工廠化作業,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變革,如今發達國家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已形成龐大的產業,在疫情防治、食品安全、環境保護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并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中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已有相關法律法規,比如《動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等,都有相應條款規定。但中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真正引起國家和地方政府重視和全民關注,是從2013年黃浦江死豬漂流事件發生以后,在此情況下,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意見,第一次提出“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并對體系建設進行明確闡述,其中“支持研究型、高效、環保的無害化處理技術和裝備,能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這樣的支持,為中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產業化發展,注入了強心劑。接著農業部相應出臺“建立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試點方案”,各省、市、縣相應出臺地方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注入,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因地制宜、財政補助、保險聯動”的原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建設迅速,顯現著發展活力。但在發展過程中,需逐步規范,才能確保持續性,形成產業,為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防止動物疫情的傳播、維護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鄉村振興等方面,做出積極和卓有成效的貢獻。
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在實際調查中人們的意識,經濟好的地區好于經濟差的地區,規模養殖戶好于散養戶,有的養殖戶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認識不夠,既不自行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也不上報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導致病死畜禽隨意丟棄現象時有發生,存在流向餐桌的風險。
保險公司賠付工作與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工作沒有有效銜接,部分保險公司在對病死畜禽的賠付工作上,沒有做到嚴格按照憑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出具的集中無害化處理手續進行賠款,養殖戶理賠后對病死畜禽不聞不問,導致參保病死畜禽,未做到百分百集中無害化處理。
由于集中收運機制不健全,沒有接入GPS定位和電子化信息管理,從接到報案到將病死畜禽收集運走,中間等待時間長,耗費動物衛生監督人員和養殖戶大量時間,不利于監督工作的開展,在養殖戶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目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產物,主要是油脂提取用于工業類,在資源再利用方面經濟價值小,不利于產業可持續發展。
通過拉橫幅、寫標語、農村廣播、微信宣傳等方式,讓廣大養殖戶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能引起足夠重視,并將集中無害化處理相關要求納入村(居)民公約,不斷提高廣大養殖戶對無害處理的認識,確保食品安全。
保險聯動讓養殖戶減少損失,減輕養殖風險,提高了養殖戶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積極性。加強與保險公司的溝通協調,所有參保病死畜禽必須憑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出具的無害化集中處理手續方可理賠,讓保險聯動工作真正落實。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是保障食產品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線,必須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將病死畜禽收集運走。企業要進一步完善病死畜禽收運機制,合理調度安排收運車輛,杜絕出現病死畜禽遲收、漏收現象。
在收運車輛上安裝GPS定位系統、處理廠內全方位安裝無死角的攝像頭并接入互聯網,建立統一監管平臺,既方便企業自身管理,更有效提高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監管水平。加快建立畜禽養殖信息化管理平臺,逐步實現養殖場(戶)基本信息、監管責任人信息、防疫檢疫和無害化處理等方面的可追溯和動態化監管。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是一項民生工程,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政府部門在理順監管關系的同時,還應該考慮病死畜禽無害化事業的發展空間、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打破目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產物還只是提煉工業油脂單一化利用格局,努力資源再利用,拓寬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產物資源再利用的渠道,既受惠于無害化處理企業和畜禽養殖行業,又能形成可利用、可循環的產業鏈,使該行業有更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