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縣畜牧獸醫局,安徽郎溪 242100)
雁鵝是中國鵝灰色品種中的代表類型,其形成歷史較早,在明代嘉靖年間即有文字記載,已有四百余年歷史。雁鵝原產于安徽省皖西地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引入郎溪。當時在政技聯合推動下,飼養量曾一度達到3萬余只。由于市場對灰色鵝毛需求量較少,且雁鵝的繁殖率較低,產品優質優價還沒有在市場中充分體現,因而造成雁鵝的飼養量逐年減少,種質退化嚴重,目前僅宣城市郎溪縣有少量分布。二十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的中心產區為當時安徽省郎溪縣沿南漪湖周邊的幸福、東夏、畢橋、飛鯉等鄉鎮,主要分布于沿湖湖灘地區,在郎溪境內凌笪、鐘橋、建平、濤城等鄉鎮亦有農戶飼養。雁鵝中心產區為郎川河入湖口,地勢較平坦,平畈和湖灘海拔10~12m,崗地海拔15~30m;中心產區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年降雨量1143mm(雨季主要集中在5~7月的春夏兩季);全年無霜期241d,年平均氣溫15.9℃,最低月均溫2.9℃,最高月均溫28.5℃,極端最低溫-16℃(1969年1月),極端最高溫40℃(1966年7月);年平均風力3~4級,最大風力8~9級。
中心產區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其次為小麥、油菜、大豆、山芋、花生等;草場類型以湖濱草灘、圩堤植草、荒山荒坡等自然草場為主,利用現狀主要為飼養鵝、鴨及山羊等草食畜禽。
目前,雁鵝僅有郎溪縣雁鵝品種資源保種場在進行保種飼養,農戶飼養已極為罕見。
由于市場對灰色鵝毛需求量較少,且雁鵝的繁殖率較低,因而造成雁鵝的飼養量逐年減少,種質退化嚴重,至二○○○年初,雁鵝在郎溪縣僅存有六十余只,品種瀕危。二○○○年,農業部發布了《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雁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畜禽品種保護目錄(農業部第130號公告);二○○一年八月,郎溪縣成立了雁鵝品種資源保種場,進行雁鵝品種資源收集和保護。當時的郎溪縣畜牧中心對全縣17個鄉鎮近百個行政村進行了地毯式摸底調查,開展雁鵝品種資源調查和品種搜集工作,對僅存的大致符合安徽省雁鵝地方品種標準(皖D/XM18-87)的雁鵝高價購回。通過地毯式收集整理,共選出雁鵝種公鵝10只,種母鵝50只,按來源和1:5的公母比例組成零世代共10個家系進行單間飼養,對選留種鵝進行編號,建立檔案,開始對雁鵝進行品種資源保護。
二○○六年,雁鵝再次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662號);2009年5月雁鵝被列入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皖農牧〔2009〕154號);由于雁鵝保種群體小且未能開發利用,2014年2月,農業部根據《畜牧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結合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結果,對《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進行了修訂,確定八眉豬等159個畜禽品種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雁鵝不再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17年7月,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公布第二批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的公告》(第88號)將雁鵝保種場列為第二批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
成年雁鵝體形較大,體質結實,頸細長,胸深廣,背寬平,腹下有皺褶,腿粗短,脛、蹼橘黃色,爪黑色。頭部圓形略方、大小適中,頭上有黑色肉瘤,質地柔軟,呈桃形或半球形向上方突出,隨年齡增長突起明顯。喙扁闊,黑色。眼球黑色,大而靈活,虹彩灰藍色。羽毛呈灰褐色羽和深褐色;頸的背側有一條明顯的灰褐色羽帶;體軀的羽毛,從上往下由深漸淺,至腹部成為灰白色或白色,全身羽毛緊貼。除腹部白色羽毛外,背、翼、肩及腿羽皆為鑲邊羽,即灰褐色羽鑲白邊,排列整齊。皮膚多數黃白色。骨色白色。
成年公鵝體型較成年母鵝高大粗壯,行走時昂首挺胸,叫聲宏亮,頭部肉瘤大而突出。
2.2.1 繁殖性能
苗鵝出殼重:80~120g;70日齡體重:3~3.5kg;成年體重:公鵝5.5~6.5kg,母鵝5~6kg。種公鵝一般在150日齡達性成熟;母鵝開產日齡240~270d,年產蛋2~3窩,年產蛋25個~30個,平均蛋重150g(140~160g),蛋殼白色。種鵝利用期:2~3年。種蛋受精率:80%~90%,受精蛋孵化率:75%~80%。母鵝抱窩性較強,一般年就巢2~3次。
2.2.2 產肉性能
成年鵝的體重和體尺(平均) 單位:g、cm
產肉性能:成年鵝體重:公鵝5520g、母鵝4450g;胴體重:公鵝4960g、母鵝3956g;屠宰率:公鵝89.86%、母鵝88.95%;半凈膛重:公鵝4365g、母鵝3425g;全凈膛重:公鵝4150g、母鵝3164g。肌肉水分77.3%;干物質22.7%;蛋白質17.2%;脂肪2.1%;灰分0.94%。
2.2.3 品種對當地條件的適應性和抗病力
雁鵝對郎溪縣當地條件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它不論是在圩區、丘陵區還是在山區都能正常的繁殖和生長,其生產性能基本相似,一般不因冷熱或干濕的變化而影響生產性能。它既適合農戶一家一戶少量飼養,也適應大群放牧飼養;在水草茂盛的灘涂地生長良好,在青草豐盛的山坡地也生長良好。雁鵝采食性廣,能適應較遠距離放牧。
雁鵝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在實際生產中,雁鵝很少發病,常見病主要有禽霍亂和白痢及大腸桿菌,未見鵝副黏病毒病、小鵝瘟及禽流感。
在省市有關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制定了《安徽省郎溪縣雁鵝品種資源保護實施方案》(郎農字〔2002〕41號),明確了保種的任務和目的,確定了保護目標和保種的具體實施辦法。保種模式為在原產地建立保種場,進行活體保種。
在安徽省畜牧局和安徽農業大學幫助支持下,完成了雁鵝種質調查,對雁鵝的產區及分布、適應性、品種來源及飼養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形成了“雁鵝品種資源調查報告”,并完成了體型外貌、體尺體重、產肉性能、繁育性能等方面的性能測定。此后,中國農科院家禽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曾多次到郎溪縣雁鵝保種場進行實地調查,開展相關課題研究。
在省市業務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郎溪縣雁鵝保種場于2007~2008年實施了《郎溪縣雁鵝品種資源保護場擴建項目》。擴建后的郎溪縣雁鵝品種資源保種場位于郎溪縣建平鎮縣良種示范繁殖農場境內,位于郎溧公路西側、214省道東側,距214省道4km,距郎溧公路僅1km,距郎溪縣城7km,交通便利,屬雁鵝原產地。郎溪縣雁鵝品種資源保種場西南200m處即有300畝的下龍須湖,東面2km處即為龍須湖水庫(郎溪縣城關的飲用水源和建平鎮農田的灌溉水源),水源充足。場區周圍有水面等自然隔離且無農戶居住,可減少病菌傳入,是雁鵝飼養較為理想的天然場所。
保種場現有鵝舍2497m2,陸地運動場2602 m2,水面運動場2600 m2,孵化廳583 m2(配有蚌埠雙利公司生產的雙利牌孵化機6臺),育雛室169 m2,另有消毒室、獸醫室、辦公室、資料檔案室等配套設施。場區布局合理,生產區與辦公區、生活區隔離分開。保種場有自己專用的供電線路和變壓器,有深井、水塔等自來水系統,并配備有發電機組等相應的設施設備。
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經過多年摸索,郎溪縣畜牧獸醫局聯合省農科院和安徽農業大學等單位制定了《雁鵝人工孵化技術規程》并以安徽省地方標準(DB34/T 2535—2015)發布。該標準規定了雁鵝人工孵化的術語和定義、種蛋的選擇、入庫消毒及保存、人工孵化過程管理和生產記錄。
通過十幾年來的保種選育,雁鵝保種群體逐步擴大并保持穩定。2016年有保種群種鵝470只(種公鵝75只,基礎母鵝395只);2017年為減少保種場支出,留有保種群種鵝320只(種公鵝50只,基礎母鵝269只),其中實行小間配種、單間飼養的核心群八世代雁鵝父系家系30個,數量180只(公母比1:5)。保種群種鵝符合安徽省雁鵝地方品種標準(皖D/XM18-87)。郎溪縣雁鵝品種資源保護場于2005年3月取得了省農委核發的“雁鵝原種種鵝”《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最近一次更換新證為2016年5月,有效期至2019年5月。
郎溪縣雁鵝品種資源保護的承擔單位是郎溪縣畜牧獸醫局。雁鵝保種經費來源主要依靠省市安排的保種經費。2015年省市安排的保種項目經費為20萬元;2016年、2017年的保種項目經費均為10萬元。隨著雁鵝保種群體的逐步擴大,雁鵝保種所需的經費也逐年增多。雁鵝保種場一年的飼料費在10~12萬元,加上種鵝飼養和種蛋孵化的人工工資、水電費用及防疫費用,雁鵝保種場一年的費用在20萬元左右。雁鵝保種場每年出售淘汰種鵝、苗鵝及后備鵝的收入僅3萬~4萬元。現雁鵝保種場保種因無固定的保種經費來源,經費不足常常擠占畜牧獸醫局的工作經費。保種經費的不足嚴重制約了雁鵝保種群體的擴大和開發利用,雁鵝保種已舉步維艱。
因保種經費嚴重不足,造成雁鵝品種資源保種群體小,加之市場對灰色鵝毛需求量較少,且雁鵝的繁殖率較低,目前雁鵝除在雁鵝保種場有飼養外,原產地幾乎已無農戶養殖。長期小群體封閉飼養,保種群體近交系數逐年加大,品種出現近交退化現象,影響保種效果。
雁鵝作為優良種質資源,其保種的意義在于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保存其羽色、體型、肉用性能和適應性等性狀的遺傳多樣性,最終目的是種質利用和品種的開發。但目前雁鵝保種處在純粹的保種狀態,根本談不上品種的開發利用,品種的商業利用價值沒有得到開發和體現。雁鵝品種資源保護目前的承擔單位郎溪縣畜牧獸醫局是事業單位,受體制、人員和經費限制,根本無力從事雁鵝品種資源的市場開發利用。
保種經費不足,使雁鵝保種工作中“產、學、研”不能有機結合,對雁鵝種質資源能否作為優良的育種素材、能否大范圍開展雜交利用、能否將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到雁鵝種質資源保護中等缺乏系統的研究。
畜禽品種資源是滿足人類食物和健康的直接來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資源之一。在畜牧生產中,畜禽種質資源的直接貢獻率在各種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畜禽種質資源保護是持續保障我國人民對食物安全和生物經濟主權的重要措施,同時對畜牧業生產、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人類歷史文化、社會可持續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環境保護及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是多渠道爭取保種經費,緩解保種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第九條規定:國家建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要在爭取省市保種經費的同時,積極爭取將雁鵝種質資源保護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每年安排一定資金(2-3萬元)用于雁鵝品種資源保護場的基礎設施修繕。二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雁鵝的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畜牧法》第九條規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以國家為主,鼓勵和支持有關單位、個人依法發展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事業。建議各級政府盡快出臺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優惠政策,對參與保種和開發利用的單位和個人予以政策扶持和經費補助。
群體遺傳學的研究表明,保持保種群的群體有效含量是確保群體基因庫中的基因能夠較完整保存下來的關鍵因素。建議在現有雁鵝保種群規模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和培育,將雁鵝保種群的核心群由目前的30個家系擴大至60個家系(每個家系1公5母),每年將雁鵝保種核心群與繁育群的總規模控制在600只左右,并在保持群體遺傳結構穩定的前提下,延長世代間隔(雁鵝保種群的世代間隔建議為兩年一個世代),減少近交系數,避免品種嚴重退化,有利于群體中基因種類的保存。
與中國農科院家禽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密切合作,充分發揮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大力開展科學試驗,努力將分子生物學、冷凍精液、遺傳多樣性的lSSR標記研究、生殖生理及其調控技術等先進技術應用到雁鵝種質資源保護實踐中,強化雁鵝種群的提純復壯力度,對雁鵝地方品種標準(皖D/XM18-87)進行修訂,逐步建立雁鵝的飼養標準及雁鵝品種資源保護技術規范。
雁鵝具有適用性強、耐粗飼、生長速度快、肉用性能好和抗病力強等特點,這些優良性能和特點未能在實際生產中得到開發利用。眾所周知,一個畜禽品種資源的市場開發利用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及管理投入,而目前的雁鵝品種資源保護承擔單位郎溪縣畜牧獸醫局是無法做到的。建議引進有意愿并有強烈責任心的大型家禽企業(集團)參與雁鵝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以保種帶動開發利用,以開發利用促進保種。
活體保種是目前也是今后最重要的保種方法之一。活體保種的優點是在保種的同時可以改良某些不利性狀,并檢查和消除基因缺失。活體保種有原產地和異地保護兩種方法。由于畜禽種質資源的形成和發展與特定的自然生態條件密不可分,畜禽種質資源往往對特定生態地區有良好的適應性。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常導致品種某些特定性能退化或消失。因此,可選擇與原生態環境相似的環境或人為創造條件進行活體保種。建議請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牽頭,幫助尋求雁鵝種質資源異地保護,使雁鵝種質資源保護更有保障。
[1]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編委會.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16.
[2]沈長江.對我國畜禽保種的意見[J].家畜生態學報,2001,22(3):1-4.
[3]馬月輝,吳常信.畜禽遺傳資源受威脅的程度評價[J].家畜生態,2001,22(2):8-13.
[4]林平禎,林敏.廣東鵝品種資源保護及利用現狀[J].水禽世界,2011,(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