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畜牧獸醫研究所,西藏拉薩 850000)
這些年,黃牛養殖產業進入新的轉型期。而且,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原先的追求養殖數量,正逐漸向重質量的養殖模式過渡。在此,對各地方上的黃牛品種改良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種間雜交的方式,創建新品種,可以提高牛的出肉量與生長速度,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筆者由此而展開論述,要點性知識以供參考和借鑒。
受傳統養殖觀念的影響,在黃牛配種改良這個問題上,不少養殖戶都秉持著只要母牛能夠產出幼崽即可的思想,甚至還會出現“子母配”的現象,配種誤區事件頻發。并且牛具有較長的繁育周期,對應的品種改良工作也會花費較長時間,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成效,人力物力的成本也不能及時得到反饋,很多養殖戶喪失品種改良工作的積極性,導致改良工作不能有效開展。
這些年來,黃牛品種改良工作的安排,投入大量的物質設施,給予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受傳統養殖觀念的影響,加上散養養殖數量的增多,黃牛品種改良工作開展難度大。而且,基層配置配種站數量有限,那些偏遠的地區,想要配種至少要到百里之外,非常不利配種工作的安排。
目前黃牛品種改良工作的安排,多數工作人員非專業養殖戶,缺乏系統專業的配種知識。配種實際工作的安排,不能有效識別子宮炎、卵巢囊腫等繁殖疾病,不能有效系統地治療而影響到配種工作。同時,母牛的發情鑒定不到位,人工操作不嫻熟,導致母牛配種困難,而影響最終的改良工作。
受多種因素條件的制約限制,地方上黃牛的品種改良工作,尚未組織有效的品種登記、遺傳評估、體型鑒定等。在多數情況下,種公牛的選擇,仍然以傳統的譜系、表現等情況而定,而未結合后裔的檢測結果科學遴選。在對地方黃牛凍精情況的調查跟蹤中,不少種公牛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實際母牛養殖工作的開展,個別戶主追求短期的養殖效益,有大量的雜交牛1歲即出售,只保留少數的母牛用于雜交,而導致黃牛配種改良工作開展的難度增加。
加大黃牛品種改良重要性的宣傳教育,借助網絡、電視、廣播等多種媒體媒介宣傳養殖知識,介紹相關黃牛品種改良工作的扶持和優惠政策,讓養殖戶更深入地了解黃牛品種改良的重要性。通過這些宣傳教育工作,在潛移默化當中提升養殖戶的認知,增強養殖戶改良黃牛的熱情。
在養殖密集地區,根據配種需要增加配種站數量。同時,指派更多的技術人員到崗指導配種,解決配種期間存在的實際問題,大大提升配種的數量和質量,提升配種的經濟效益。
組織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活動,內容要涉及配種工作的方方面面。培訓工作的開展不能僅著眼于當下,而注意培訓長短期的結合,定期與不定期的結合。培訓方式力求多樣化,通過座談會、交流會等多種形式,大大提升配種人員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同時,不能忽視技術人員主人翁服務態度的培養,通過物質的激勵鼓勵技術人員下基層。配種授精不方便的偏遠山區,可通過攜帶液氨罐配種凍精的方式,做好母牛授精的配種服務工作,大大提升母牛的懷胎率。同時,鼓勵技術人員下基層,做好養殖專業知識的宣傳教育。通過養殖地區籌辦專業技術講座,及時發放配種知識,做好疑難問題的解答。定期放映黃牛品種改良食品,提升養殖戶配種認知和技術水平,幫助養殖戶處理配種相關問題。
加強人工授精與優良品種的網絡建設力度,對養殖戶的黃牛進行系統化、信息化的管理,完善黃牛譜系資料,對種公牛后裔進行遺傳檢測與評定,做好各項育種基礎工作,通過科學化、信息化的工作手段,規范本地黃牛育種、配種工作。養殖戶也可以和公司、基地、配種站、大中專院校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通過技術合作,引進品質優良的外國的冷凍胚胎與冷凍精液,提高黃牛繁育質量。
借助多種養殖手段,依靠傳統養殖大戶,建立相當規模的養殖示范基地。逐步革新傳統沿用經驗的養殖模式,推廣科學合理的養殖管理體系。逐步打通銷售、供給間的隔閡,形成農戶、基地、公司的養殖“一條龍”模式,為黃牛品種改良后的市場銷售解決后顧之憂。同時,通過適當規模的經營管理,不斷完善黃牛防疫體系,推廣科學規范化養殖,提升養殖防疫標準,確保養殖產出的高效益。
[1]謝忠清.提高黃牛改良效率的幾點體會[J].中國畜牧雜志,2002,38(2):56.
[2]關文彬,郝英林.搞好黃牛改良八要點[J].草食家畜,1999,8(2):32.
[3]張世財.依托項目建設,推動黃牛改良[J].黃牛雜志,2002,28(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