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云龍縣畜牧工作站,云南云龍 672700)
犢牛的生長與發育是牛自身整個生命周期內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犢牛養殖也是養牛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犢牛在剛剛出生之后,其自身器官組織的各項功能發育尚未完善,所以對母體外環境適應性較差,很多犢牛在出生之后的10~20d之內,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相關疾病甚至出現死亡,這既會影響養殖人員的經濟效益,對于養牛業整體發展也十分不利。在此背景下,養殖人員需要不斷加強犢牛的飼養管理,選擇多方面措施去提高犢牛的成活率。
養殖人員要想提高犢牛的成活率,首先需要對妊娠母牛進行科學管理。母牛分娩前30d與分娩后70d是十分關鍵的時期,也是妊娠母牛的圍生期。母牛圍生期飼養管理的質量對于其分娩、泌乳、犢牛的體重以及發育情況等都有直接影響,養殖人員需要保證帶犢泌乳母牛的采食量以及營養攝入。妊娠母牛的熱能攝入量需要增加50%,且蛋白質的攝入量需要加倍,磷元素與鈣元素攝入量需要增加3倍,維生素A的攝入量也要增加50%。如果妊娠母牛缺乏上述營養物質,就會造成犢牛在妊娠母牛體內生長停滯,且在出生之后容易出現肺炎、下痢等疾病。養殖人員需要喂給妊娠母牛優質的干草、青草等,還要多讓妊娠母牛食用青綠飼料,如果是在冬季,則可以選擇加一些胡蘿卜、大麥芽等。
在犢牛產出之后,養殖人員需要立即將其口腔以及鼻腔當中存在的黏液清理干凈,這樣可以方便犢牛吮吸母乳和呼吸。如果犢牛在產出之后黏液已經被吸入體內,就會出現假死情況,養殖人員需要將犢牛的后肢提起,將犢牛咽喉部的羊水倒出,這樣可以清除其口腔、鼻腔的黏液,還要對其實施人工呼吸,直至犢牛可以進行自主呼吸為止。
在將犢牛的黏液清除干凈之后,如果犢牛的臍帶沒有自然扯斷,養殖人員需要進行斷臍,在距離犢牛腹部6~8cm的位置卡主臍帶,并且進行2~3min的揉搓,之后在揉搓處遠端位置將臍帶剪短,并且擠出其中的黏液,將臍帶殘余組織放入碘酊進行浸泡。
在進行人工斷臍之后,養殖人員需要盡快將犢牛的被毛擦拭干凈,避免其身體出現受涼,特別是在環境溫度較低的時候,一定要做好犢牛的保暖。養殖人員也可以讓母牛將犢牛的被毛舔舐干凈,這樣可以加強其血液循環,加速母牛子宮的收縮,盡快將胎衣排出。但是,這樣也可能造成母牛較為戀仔,后續排乳會存在困難。此外,養殖人員還需要讓犢牛在產出后盡快吃上母乳,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其自身抵抗力。
在犢牛出生2~3周之后,養殖人員可以選擇哺乳器進行喂奶,確保乳汁可以流入犢牛的真胃,在4周之后可以選擇奶桶進行喂奶。養殖人員在每次喂奶之后,需要將犢牛口部周圍殘留的乳汁擦拭干凈,以免犢牛出現怪癖而反復舔舐自己的乳頭與臍帶等。養殖人員需要做好犢牛舍內的衛生工作,定期進行消毒與處理,及時更換保育欄內的草料等,確保牛舍內清潔、干燥,以免犢牛感染細菌等。
養殖人員在喂給犢牛乳汁的同時,還需要讓其食用一些植物性飼料,這樣可以滿足犢牛的生長發育需求,在犢牛出生之后的一周左右,可以在飼槽內加入一些優質的干草,讓犢牛進行自由咀嚼,在出生15d左右可以吃一些精料。
在提高犢牛成活率工作中,相關養殖人員還需要做好犢牛疫病的防治,避免犢牛患病而死亡。肺炎在犢牛疫病中十分常見,主要原因為環境通風不佳、寒冷低溫、母牛與犢牛營養不良等。對于犢牛肺炎,養殖人員可以做好其身體保暖,并且進行消炎處理,改善犢牛飼養方式,必要時選擇抗生素藥物、磺胺類藥物等進行治療。
養殖人員如果在人工斷臍時未能做好徹底消毒,就可能造成犢牛出現臍帶炎情況。養殖人員在進行人工斷臍的時候需要進行嚴格消毒,并且加強犢牛斷臍之后的護理,保證牛舍環境的衛生情況,還要避免犢牛出現相互吮吸臍帶的情況。如果犢牛臍帶炎癥狀不嚴重,可以給予其抗生素早期治療,并進行局部組織封閉,而如果出現膿腫癥狀,就需要讓其接受手術排膿,將腐爛的組織及時切除,并且進行清洗與消毒等,再將消炎藥敷在相應部位。針對犢牛出現的下痢,養殖人員需要減少其奶量,讓腸道休息,并且給予犢牛與奶量相一致的水量,還要選擇一些抗菌藥物與抗毒素藥物等進行治療,以免其病情嚴重。
犢牛是牛一生中最為關鍵的成長發育階段,犢牛成活率情況,對于養牛業甚至畜牧養殖業的深遠持續發展存在積極影響。所以,養殖人員一定要提高犢牛的成活率。養殖人員需要首先針對妊娠母牛進行科學管理,并且對初生犢牛進行綜合性飼養管理,還要對其可能出現的疫病進行防治,這樣才能保證犢牛的成活率,避免犢牛在出生之后大量死亡,有助于養牛業整體發展,也能切實保障養殖人員的經濟效益。
[1]白永春,普榮昌.提高犢牛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5,(12):41-42.
[2]王欣睿.淺談提高犢牛成活率的技術管理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17,(11):64.
[3]郭美青,戴遠棠.提高犢牛成活率的綜合技術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