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麒麟區珠街街道畜牧獸醫站,云南曲靖 655009)
豬場應保持干燥,方位最好坐北朝南,養殖場和居民區、交通要道、學校應相距1km以上,養殖場和屠宰場、醫院以及垃圾處理廠之間應相距2km以上。豬場應做到地面干燥、不漏雨、不透風、衛生清潔,空氣質量符合要求[1]。豬舍地面要在固定的時間把清洗和消毒工作做好。為了無公害生豬的全進全出更為方便,一定要在每個豬舍單元安裝安全生產的設施和設備。要注重嚴格將養豬場的生產區和生活區隔離好,把圍墻等有效屏障設置在主場周圍。對病豬隔離舍予以設置,分開設置進料道和出糞道,糞便和污水處理區在豬舍下風口應保持在50m以上。
豬或仔豬不能從疫區引進。只有優良的生豬品種才能確保豬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益的提高,從而推動生產發展,并有效開拓市場。在引進生豬的過程中要選擇生產性能好、純度好、健康無病的種豬。需要隔離觀察剛引進的豬豬,半月或一個月后由獸醫進行檢查,確定無病健康后便可混合飼養。仔豬應選擇生產性能好、無污染、健康的種豬群所產的健康仔豬。禁止選用純種豬育肥,因為若是用品種不同的豬進行雜交,這樣生產出來的仔豬通常會具有一定的雜種優勢,所以應有目的地進行雜交,從而將育肥豬種獲得。雜種優勢通常在第一代時表現得最為突出,同時因為雜交方式各不相同其得到的雜種優勢不同。應立足于不同品種豬種的特點,在商品豬的生產過程中有目的的進行品種不同豬種間的雜交。
積極提倡飼料生喂,采用直線育肥法[2]。購回豬后向其喂食少量青料或清潔的飲水。針對健康的豬仔,應休息2h候再投喂稀料,同時把青料切細投喂給仔豬。7d之內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喂養,當豬適應了環境后便可進行正常喂養。應立足于豬各個生長發育時期的特點對飼料的投喂進行調解,在配合飼料的過程中必須和各個生長發育時期的營養需求相符。科學搭配青料和精料,從而讓飼料成本得到控制。在豬體能新陳代謝、養分的吸收和體溫的調解方面水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應當確保豬飲水的清潔和充足。在生豬生產的過程中,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定,切忌使用高殘留的添加劑。投喂方法主要由兩種,即自由采食法和限量投喂法。限量投喂日增重較低,胴體脂肪沉淀較少,具有較高的瘦肉率。自由采食法日增長更多,胴體脂肪沉淀較高。在養殖過程中,如果注重日增重可以選用自由采食法,若是更重視胴體瘦肉率,就可以選用限量投喂。
仔豬入舍前,應清洗、消毒殺菌整個豬舍環境,包括豬舍設施、豬欄、墻壁和地面。干凈的衛生條件可以使仔豬患病率降低。應第一時間處理生豬產生的污染物糞便,始終確保豬舍衛生干凈;把豬舍溫度控制好,促進豬的良好生長,當溫度比適宜值低的時候采用升溫措施,當溫度比適宜值高的時候,采用降溫措施,比如淋水、通風以及搭建涼棚等。還應對豬舍的光照予以有效的控制,因為適當的光照有利于豬的健康生長,并且還可以確保空氣的流通。同時,馴養豬也是管理工作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主要是為了讓豬能夠在正確的位置進食與休息等。其次,采取對豬的分類管理能夠更好地對飼養經驗予以總結,還可以及時的發現豬存在的問題等。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必須對藥品和添加劑等的使用予以嚴格控制,為無公害生豬養殖提供保障。
養殖戶應嚴格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采購疫苗、飼料、獸藥等相關物品,并查看這些物品包裝上是否存在GMP、GSP認證標示,查看生產經營許可證、有效批準文號,不得采購過期、霉變、含有違禁藥物等相關物品,分類保存,先到先用,并注意日常保管。同時,根據獸醫提出的處方簽和出口單發放物品,并遵照獸藥休藥期有關政策,以免藥物殘留和超標使用現象的出現,并把出入庫臺賬登記工作做好。
在生豬養殖的過程中,防疫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豬瘟等疾病只能借助預防的方式進行控制,因此在防疫工作中必須仔細。仔豬進場的時候必須進行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等方面的免疫,并進行口蹄疫和豬鏈球菌病預防[3]。養殖戶在防疫接種的時候應嚴格根據免疫程序進行,還要在固定的時間進行驅蟲,在進場15d和90d應分別進行一次寄生蟲驅蟲,使用口服驅蟲結合體表驅蟲的方式,用1.0%敵百蟲液進行體表驅蟲,用8mg/kg鹽酸左旋咪唑、5~40mg/kg丙硫咪進行口服驅蟲。
在生長到一定階段后,需要第一時間安排生豬出欄,為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提供保障。一般而言,最佳出欄時間為生豬體重在90~120kg的時候。
無公害養殖既能為消費者提供合格的畜產品,同時還能使我國養殖業得到良好發展,讓我國畜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有利地位。新形勢下對無公害養殖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今后的規模化養殖業必須從循環經濟的發展入手,使無害化、減量化、污染物資源化、科學發展的循環經濟得以實現。
[1]楊學華.淺談無公害生豬的養殖技術[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1):84-85.
[2]鄭志宏.無公害生豬養殖技術及其應用推廣實踐[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17,(9):34-35.
[3]凡玨,凡敬萍.無公害生豬養殖環境和防疫管理要點[J].新農村:黑龍江,2017,(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