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剛察縣伊克烏蘭鄉獸醫站,青海剛察 812399)
小反芻獸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反芻病毒,其癥狀表現為發熱、眼鼻黏膜炎癥、壞死性口炎、腹瀉以及支氣管肺炎等現象,以其突發性與高度致死性威脅著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小反芻動物。與其同為一種疫情病源的動物疾病還有牛瘟病、犬瘟熱、海豹及海豚瘟病等,同時還包括人類的蕁麻疹病毒。由于其較高的致死性和其高度的傳染性對動物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應該對小反芻獸疫的防控與治療就顯得格外重要。
雖然是小反芻類動物的疫情疾病,但是山羊和綿羊是其病毒的主要宿主,兩者易感程度相當。相關實驗數據表明,當同一種山羊接種了不同的病毒菌株后,毒株在進入山羊身體后呈現了不同程度的毒力效果,同時,不同的山羊對其疫病的毒株反應也各不相同。牛和豬對此疫病也較容易感染,但是由于其沒有任何臨床病癥的體現,因此也不具備疫病傳播的條件。現階段,有關小反芻疫病的野生動物感染情況尚不明確,通過有限的實驗我們得知,印度水牛、大羚羊以及單峰駱駝等動物較容易感染此疫病。
由于小反芻疫病具有較強的接觸傳染性,其對熱能與紫外線等異常敏感,無法在強酸強堿及干燥環境下生存,因此其傳染源來自動物的唾液飛沫等,通過其摳鼻分泌物與尿液糞便等進行疫病的傳播,甚至在母乳中也會有疫病的病毒存在。這些疫病的病毒源附著在水槽、墊料等動物經常出沒的生活用品上,但是由于其病毒的特性,并不存在較長時間的存活可能,因此,動物的大規模遷徙及其活動范圍都是小反芻疫病的主要傳播渠道。在雨季或一些濕冷的季節,其暴發趨勢較為顯著,病毒的頑強生命力使其在潛伏期間仍可實現疫病的傳播。
大多數情況下,小反芻疫病的潛伏期在4~6d之間,也存在3~10d的可能。潛伏期后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高熱,其持續時間為3~5d之間,同時直腸的內部溫度在40℃~41.5℃之間。在疫病發病期間,動物會出現萎靡不振以及食欲不佳等現象,口鼻部位呈現干燥狀態,眼鼻附近伴有大量的黏液分泌物,在病畜死亡前,這些現象會折磨病畜14d左右。
當病畜發病的第4d,其牙齦呈現充血狀態,口腔內部分泌大量唾液并出現大規模糜爛現象,隨后,動物帶血便,出現胸膜啰音等肺炎現象,由本身的呼吸方式轉變為腹式呼吸,最終死亡原因是其脫水導致的。相對于因此死亡的動物而言,幸存的動物則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才能康復痊愈。
在青海地區選取89份血清樣品進行研究調查,結果發展,在青海地區小反芻獸疫的陽性率并不算高,只有6.9%,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強制疫苗的開展并未涉及該地區,由于青海地區特殊的地理條件,羊群的養殖密度較小,且高原地區的平均海拔都在3200m左右,地理條件的復雜加之交通條件的相對滯后,因此并沒有大面積的小反芻獸疫傳播現象的出現。目前青海地區的小反芻獸疫陽性率已經得到明顯增加,說明防疫工作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與政府對該地區的小反芻獸疫疫病的重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現階段針對小反芻獸疫的治療,尚未形成有效的治療方法,在動物的病情發病初期,通過對動物接種抗生素類藥物可以延緩動物的死亡率,同時對疫病的進一步傳染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當小反芻疫病出現在某個國家和地球時,需要對疫病進行第一時間的確定,并通知其相關管理人員進行嚴格的戒備,防治其進一步的擴散與蔓延,并針對現有的患病動物進行最快速得捕殺與封鎖處理,對周圍動物進行疫情檢驗。
對患病動物的實體進行無害化處理,杜絕疫病的傳播可能,對動物生前所活動的區域進行有計劃的科學消毒處理。綜合評估動物的健康情況,并對其進行疫苗的接種與補種,并對當地的野生動物進行適當的檢測,對病毒可侵害的傳播途徑進行深入研究,針對部分小反芻獸疫范圍較廣、病情較嚴重的地區,通常使用的防治手段是對疫苗進行合理接種,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新型疫苗的實驗較為理想,已經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
綜上所述,人們對小反芻疫病的傳播充滿了緊張情緒,由于其與其他病毒毒株的相似,很多國家都忽略了對其的研究,這就造成了小反芻獸疫肆虐蔓延的主要原因。隨著這種疫病在我國西藏等地的出現,開始引起我國政府的相關重視。隨著科學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基因工程將成為小反芻疫病的重要防治手段,期待未來研發的高效能疫苗能夠對抗小反芻疫病的蔓延,促進我國動物的健康成長。
[1]向蓉,黃勉,向華,等.小反芻獸疫流行狀態及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檢疫,2017,34(10):46-49.
[2]王琦,吳燕,程振濤,等.小反芻獸疫實驗室診斷[J].中國獸醫雜志,2017,53(3):35-38.
[3]吳錦艷,尚佑軍,田宏,等.2007~2014年國內外小反芻獸疫流行現狀及分析[J].中國獸醫學報,2016,36(4):687-693.
[4]王華,吳曉東,包靜月,等.我國小反芻獸疫疫情現狀與防控策略[J].動物醫學進展,2015,36(6):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