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喀左縣南哨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喀左 122300)
犢牛腹瀉也將其稱之為消化不良癥狀,臨床研究認為,引發犢牛腹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犢牛的消化系統出現機能障礙的原因所致。腹瀉的發生并沒有固定的時間,但是相對而言,春季和夏季的發生概率相對較高。研究認為,引發犢牛腹瀉的原因具體包括:食物、環境以及病原微生物等,犢牛一旦患有腹瀉疾病,將會出現腸胃蠕動、腹瀉以及吸收困難等癥狀,部分犢牛還可能伴發不同程度的酸中毒癥以及脫水癥等癥狀,養殖場的管理員若未采取及時的防治措施,將會嚴重影響犢牛的健康生長,甚至造成犢牛死亡,進而為養殖場造成巨大的損失。
對于部分新生的犢牛而言,網胃、瓣胃以及瘤胃等部位容易出現發育不全的情況,并且,新生犢牛的消化功能和免疫功能也尚未發育完全,因此,一旦發生腹瀉疾病,由于新生犢牛的抵抗力較為薄弱,將會增加腹瀉的發生概率。除此之外,由于犢牛的營養需求相對較高,若飼養人員并未給予充足的營養支持,將會增加犢牛出現腹瀉的概率。
飼養牛群的環境、水質、飼料以及氣候條件等方面的影響,將會影響犢牛的消化功能,使得犢牛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統紊亂的情況,對于疫病的抵抗能力十分薄弱,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犢牛腹瀉的發生。
經過大量的研究認為,引發犢牛腹瀉的原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所致,根據數據統計數據顯示,大約80%的腹瀉犢牛在接受微生物檢測的過程中,存在至少一種腸道病菌,而>50%的犢牛可能同時患有兩種以上的病菌。如:①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分為腸侵襲性、腸黏附性以及腸產毒性等不同類型,其中,腸產毒性作為引發犢牛腹瀉的主要病菌之一,新生犢牛對于這一病原菌十分敏感,犢牛一旦發生感染將會表現出十分明顯的腹瀉癥狀。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導致犢牛出現大腸桿菌的原因是由于營養不足所致;②沙門氏菌。沙門氏菌通常發生在周齡在3~12周的犢牛當中,沙門氏菌感染的發生將會直接侵入犢牛的腸道黏膜,使其在淋巴組織內滋生和繁殖,進而導致犢牛出現不同程度的腸道病變,感染嚴重的犢牛將會出現全身性的病變。
對于新生犢牛而言,需要通過營養的充足支持,進而提高犢牛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進而促進犢牛的健康生長。因此,牛舍的管理人員需要加強對于犢牛的初乳喂養,根據犢牛的實際情況控制喂養時間和喂養食量,在實際喂養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優質的奶粉,并將其加熱到38攝氏度才可以開展喂養工作。
牛舍的管理人員需要加強對于牛舍環境的清潔和消毒工作,及時清理牛群的分泌物,進而為其提供更為舒適而又干凈的生長環境,確保衛生條件和環境的良好性。對于單獨喂養的犢牛而言,則需要加強對于牛舍、牛床以及活動場所的消毒和清理,等到消毒完成3周后,才能夠將犢牛安置到其中進行生活。
有效預防犢牛腹瀉的發生措施,需要定期進行疫苗的接種,在此之前,需要加強對于犢牛的健康檢查,當犢牛出現身體問題時,則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進而避免腹瀉疾病的發生。飼養人員需要定期抽取犢牛的血液進行檢驗,進而能夠及時了解牛群發生病原體的發生情況。當犢牛的血液檢查結果顯示為陽性時則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進而預防腹瀉的傳播和蔓延。除此之外,還需要為犢牛定期接種疫苗。目前,為了提高犢牛的抵抗能力和防御能力,需要飼養人員在母牛妊娠期間進行疫苗的接種,進而能夠有效預防犢牛出現腹瀉癥狀。與此同時,飼養人員還需要針對妊娠期的母牛,開展一系列的驅蟲處理,進而避免母牛的驅蟲病遺傳到犢牛體中。
當犢牛發生腹瀉癥狀時,在此期間犢牛容易出現脫水、皮膚失去彈性以及眼窩凹陷等一系列癥狀,此時,已經充分說明犢牛出現腹瀉癥狀。此時,飼養人員需要技術為犢牛補充大量水分,同時,還需要根據犢牛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電解質。目前,我國養牛場通常采取口服液或者靜脈輸液的方式進行補水,針對脫水癥狀較為輕微的犢牛而言,則需要每次口服2~4L的補液,每天口服2~3次;對于脫水癥狀較為嚴重的犢牛而言,則需要采取靜脈補液的方式,每次使用2~4L。若犢牛出現十分明顯的腹瀉癥狀,此時犢牛將會大量喪失身體中的碳酸氫根離子,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增加了酸中毒的發生概率。此時,犢牛將會表現出昏迷、精神萎靡等癥狀,嚴重時將會造成犢牛死亡。
牛舍的管理人員在發現犢牛出現酸中毒癥狀,則需要及時開展針對性的治療。若犢牛是由于生物因素而出現的腹瀉癥狀,則需要及時分析導致犢牛產生腹瀉的具體病菌類型,同時,抽取犢牛的血液進行檢查,根據藥敏試驗的結果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對于出現腸道寄生蟲的犢牛而言,則需要及時使用驅蟲劑進行治療。
犢牛處于生長期間由于抵抗力較為薄弱,容易增加腹瀉疾病的發生,飼養人員需要詳細分析引發犢牛腹瀉的主要原因,以此為基礎采取及時的治療措施,進而確保犢牛的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