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畜牧獸醫局龍山畜牧獸醫站,山東莒縣 276519)
布氏桿菌病是一種常見的流行疾病,在牛飼養的過程中,如果牛群中出現該疾病,一定要及時隔離病牛,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避免疾病的大范圍暴發。否則,該疾病不僅會出現在牛群之中,還會傳染養殖人員,嚴重時也會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可見,布氏桿菌病的出現不僅僅會造成牛養殖的經濟效益損失,還會威脅人類的生命財產。所以,養殖人員要做好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在日常養殖的過程中對牛的健康情況多加注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進而將危害控制在最低。
牛、羊、豬都易感染布氏桿菌病,患病后,母畜會出現傳染性流產現象。如果人類食用帶菌食物或病畜肉也有可能感染該疾病。我國曾經暴發過這類傳染性疾病,目前已經得到了良好的控制。這種疾病會率先感染家畜,不同年齡的家畜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通常,母牛感染后會出現流產、死胎等癥狀,流產后排除的分泌物和羊水中會包含大量布氏桿菌,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和消毒工作,造成該疾病傳播的可能性會很大。此外,母牛的皮毛、糞便、母乳中也會混有病菌,如果飼養人員與其接觸,很有可能會吸入空氣中的病菌,進而造成感染。暴發該疾病的人群普遍在三十歲以上。人類出現該疾病后,皮膚、消化系統均有可能受到損傷。首先,吞噬細胞會進入淋巴結,而后進行繁殖和生長,大約三周,該病菌可能進入血液,進而引發菌血癥。不僅如此,布氏桿菌也很容易引起人體過敏,進而導致各類疾病的出現。一部分人會出現關節病變,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就是關節炎。可見,布氏桿菌病的流行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不僅損害養殖場的經濟效益,還會影響人體健康。所以,養殖場要加強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該病菌的傳播渠道廣泛,主要傳染源有兩種,一種是病牛傳染,另一種是帶菌牛傳染。如果公牛患有該疾病,其排泄物、分泌物中均有可能出現該病菌,患病母牛的羊水、胎盤等會含有該病菌。在排泄的過程中,該病菌會漂浮到空氣中,通過空氣流動等方式進行傳播,污染周邊環境,最終使該處成為疫病發源地。該病菌主要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如果使用污染的飼料、水源等就會有可能感染該疾病。此外,皮膚、呼吸道等器官也會感染該疾病,進而造成過敏等問題的出現。除了直接接觸病牛和帶病菌的食物、空氣之外,該病菌也有可能進行間接性的傳染。如攜帶病菌的蚊蟲也會傳播該疾病,進而造成牛群的大量傳染。
從傳播季節角度來看,該疾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其普遍出現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中,如果牛棚消毒和清掃不及時且牛群有營養不良的問題,該疾病就很有可能出現。通常犢牛和老年很少感染該疾病,成年牛和母牛感染該疾病的可能性比較大,尤其是懷孕母牛患病后會出現流產等現象,但多次流產后,母牛的流產率會下降。有些患病牛能夠在不治療的條件下自然康復,但它的體內仍舊會殘留病菌,并且伴隨著它的排泄物,病菌會出現在外界,最終傳染其他牛。
該疾病的潛伏期比能不明確,普遍在15~180d之間。患有該疾病的母牛會在懷孕5個月左右出現流產或生產死胎的現象,即使犢牛順利生產,其身體也會比較虛弱。這種情況通常指出現在母牛患病后的首胎,第二胎基本不會出現流產等問題。出現流產狀況之前的3d,母牛會有明顯的分娩預兆,其陰唇和引導黏膜會出現紅腫現象,陰道內有淺褐色的黏液流出,排除的液體會伴隨腥臭氣味。也有一部分母牛會出現子宮內膜炎、軟巢囊腫等問題,最終造成母牛的不孕不育。如果是公牛患有該疾病,其會引發睪丸炎、睪丸腫大等問題。由于睪丸上縮疼痛,公牛的行走會產生困難,長期呈拱背的姿態,其食欲會日漸消減,嚴重時公牛會失去配種能力。其外,關節炎、支氣管炎也是常見的由該疾病引發的疾病。
該診斷方法主要通過觀察流產胎兒、分泌物、乳汁中的細菌進行判斷,具體診斷方式如下:首先,牛患有該疾病并出現流產問題時,其胎盤絨毛膜附近會存在大量布氏桿菌,水腫區邊緣數量尤為明顯。獲取胎盤組織制作涂片,采用染色法進行鏡檢,如果在皮細胞上發現病菌,則說明該牛患有疾病。有時在細胞外部也有可能發現病菌;其次,初步診斷完成之后,還要對流產胎兒的胃液、分泌物進行檢查,采用直接培養的方式進行病菌分離。舉例說明,檢驗胎兒胃液時,可以在馬丁瓊脂斜面上進行材料的接種。如果對牛奶或分泌物進行檢驗,可以采用培養基的方式檢驗,選用放線菌酮100mg、桿菌肽2500萬IU、乙種多粘菌素600萬IU放入馬丁瓊脂中。培養基制作完成后,要立刻進行平皿的傾注。通常,牛奶中所含病菌會伴隨著牛奶上浮,所以可以采用分離培養的方式進行奶皮的檢驗,這種方式成功率較大。此外,接種豚鼠也是一種常見的檢驗方式,這種方式能夠避免雜菌污染病理材料。可以用胎兒組織或牛奶作為接種材料,注射方式為皮下注射。在接種完成后的5周內,根據豚鼠的接種情況剖殺豚鼠,去淋巴結培養。如果豚鼠出現變態反應即為感染。
目前,我國有兩種診斷該疾病的方法,一種是凝聚反應,另一種是變態反應。比較常見的方法是試管凝集試驗,我國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和經驗,其凝集抗原完全符合聯合國衛生組織的要求,能夠進行布氏桿菌病的有效診斷。然而,凝集試驗也存在缺陷,如果某地區牛群沒有出現該疾病,則很有可能感染其他疾病,進而出現特異反應。為了消除試驗中的問題,可以采用加熱抑制試驗、酸性布氏桿菌抗原試驗、利凡諾爾試驗等方法。
該疾病并沒有效果明顯的治療藥物,所以目前主要以預防檢疫為主。其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做好牛棚的消毒工作,可以選用石灰乳進行消毒,消毒要全面徹底。及時處理患病牛的排泄物,避免病菌的傳播;其次,定期進行牛群檢疫,如果發現患病牛,要即使進行隔離或撲殺,從根源上消除傳染的可能性,盡可能避免引種行為,如果需要引種,一定要對引入種牛進行隔離觀察和健康檢疫,確保種牛沒有攜帶任何病菌后才可以將其放入牛群。通常,隔離時間在兩個月左右,可以采取血凝集的方式進行檢疫;最后,注重免疫接種,疫苗的接種要定期進行,常見的注射疫苗有布氏桿菌病豬型2號菌苗、羊型5號菌苗、S19號菌苗,其保護器分別是2年和1年。注射方式普遍為皮下注射。該疾病治療成本相對較高,如果是一般牛類感染,可以選擇淘汰病牛。如果患病牛價值較高,要及時隔離并采取科學的治療手段。治療方式和用藥劑量要聽取專業獸醫的意見,飼養人員不得擅自用藥。
綜上所述,牛布氏桿菌病是一種危害較大的傳染性疾病,該病菌的傳播渠道廣泛,且沒有效果明顯的治療藥物,該病流行不僅損害養殖場的經濟效益,還會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養殖過程中,發現牛群中出現該疾病,一定要及時隔離病牛,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避免疾病的大范圍暴發。
[1]單連曉.牛布氏桿菌病的診斷和防治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17,38(1):32-33.
[2]郭偉勇.牛布氏桿菌病發病原因和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5,(10):102-103.
[3]林潔.牛布氏桿菌病的檢疫與綜合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