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畜牧獸醫站,江蘇如皋 226500)
通常情況下,傳染性胃腸炎會導致生豬出現較為短暫的嘔吐,其嘔吐物主要為水樣黃色物體。特別是兩周齡左右仔豬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同時伴有乳凝塊腹瀉、脫水以及惡臭較為明顯等現象。母豬則主要表現為體溫上升、嘔吐、厭食以及無乳等現象。對于養殖業發展和經濟效益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其綜合防治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重視。
根據生豬養殖特征與臨床經驗等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生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與管理、環境、氣候以及通風等都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其一,環境因素:生豬飼養密度較大,豬舍濕度較高等可導致傳染性胃腸炎的全面暴發;其二,管理因素:豬舍衛生環境相對較差,豬舍內的糞便與污染物沒有第一時間進行清理,仔豬放養,在出現傳染性胃腸炎時會造成大范圍傳染;其三,轉群因素:經紀人及養豬場在仔豬調入時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將病原體引入,致使傳染性胃腸炎快速暴發;其四,季節因素:冬季以及環境溫度相對較低時,也是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傳染性胃腸炎主要臨床癥狀:通常可見腹瀉、嘔吐、消瘦以及脫水等。其潛伏期與感染生豬的年齡有著較為密切的關聯,其中仔豬為12~24h,大豬為2~4d。
仔豬在感染該病時先出現嘔吐現象,接著出現水樣腹瀉,有呈噴射狀,糞便主要呈現為灰色或黃綠色,并含有白色乳凝塊,通常伴有刺鼻的腥臭味;發病初期會出現體溫上升現象,但在腹瀉病程中體溫則明顯降低;同時病豬還會出現脫水現象,消瘦較為明顯,口渴現象較為嚴重,食欲下降甚至廢絕,在感染2d左右時出現死亡;在仔豬10日齡時死亡率相對較高,急性病例未顯任何癥狀即死亡,隨著日齡的增長,死亡率也逐漸降低,但病愈仔豬生長較為緩慢。
肥豬、架子豬以及種豬患病癥狀相對較輕,通常會出現1d左右的食欲下降、腹瀉以及體重降低等癥狀,其中還會伴隨嘔吐現象,母豬泌乳也明顯受到影響,但經過3d左右逐步轉好,死亡率相對較低。
傳染性胃腸炎主要病變部位在小腸和胃。其中仔豬胃出現乳凝塊,胃黏膜存在充血現象;小腸從具有較多的灰白色與黃綠色黏液,并伴有未消化乳塊與泡沫,小腸壁較薄以及缺乏彈性,致使腸管出現擴張顯現;腸系黏膜血管擴張,淋巴結腫大明顯。在顯微鏡下可見:空腸絨毛出現縮短現象。在進行組織學檢測期間,黏膜上皮組織出現變性與脫落等現象,腎常出現變性,同時還存在白色尿酸鹽沉淀。
相關工作人員可根據流行病學調查以及臨床癥狀等可對傳染性胃腸炎進行初步的診斷。利用血清學方法以及使用免疫熒光抗體實驗可較為精準的進行診斷。傳染性胃腸炎發生與冬季寒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傳染速度相對較快。生豬先出現嘔吐,接著出現水樣腹瀉,其中10日齡內仔豬的死亡率相對較高,成年豬通常可快速康復。在特殊條件下,還可對空腸絨毛進行檢測。若絨毛出現大面積萎縮則可斷定為傳染性胃腸炎。相關工作人員可對病豬空腸進行獲取并制成相應的冰凍切片,利用免疫熒光抗體進行染色處理,再利用熒光纖維性進行檢測,可發現胞漿呈現為瑩綠色。
為了有效對生豬傳染性胃腸炎進行預防,降低生豬發病率死亡率比,需要結合實際需求科學選用抗生素合理運用,實現對傳染性胃腸炎的控制。可利用500g葡萄糖、200g抗毒免疫肽與1kg抗生素藥品進行混合攪拌喂食,在喂食4d后需要每間隔14d對豬群再次服用,其中還需要對環境進行消毒處理,這樣才能充分地達到凈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在飼料與飲用水中對鞣酸以及鞣酸蛋白等藥物進行合理使用。與此同時也可在生豬飲水與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扶正解毒散,預防每1kg拌料1t,連續2d至3d。
不可從患病豬場進行引種,對引種進行科學控制與檢測,對于引進生豬需要進行消毒與隔離,逐步引導建立自繁自養模式,避免疾病的發生。提高生豬養殖消毒與衛生清潔工作質量,每7d對豬舍進行兩次消毒處理。當臨產豬進入分娩豬舍時,需要利用溫水進行清掃與消毒,其中清掃消毒時間應為中午或溫度最為適宜期間。并制定較為科學的消毒制度,各種車輛在進出時都要進行科學的消毒處理。
為了促進預防效率的全面提升,對健康生豬進行免疫期間,可結合實際需求選用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在對存在疫源豬場應選用活疫苗接種預防。想要提高仔豬具有較為良好的免疫抗體,著力提高仔豬的保育率,確保豬群的健康成長,建議全場在冬季或秋季對適用豬群選用(TGE/PED/PRV)三聯活疫苗進行科學預防接種,是養殖效益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徑之一。
飼養人員需要確保豬舍空氣較為清新,冬暖夏涼,并對飼養密度進行科學控制,使用優質飼料與清潔的飲用水,創造良好的豬舍環境。讓出生仔豬第一時間吃足初乳;在母豬感染傳染性胃腸炎并厭食無乳時,可利用代乳品對仔豬進行喂食,同時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補液進行空腹注射,其中適量添加相應的鏈霉素,防止細菌繼發性感染,有效對死亡率進行控制;為了促進生豬對于傳染性胃腸炎抵抗能力的提升,還可在生豬各階段的飼養過程中選用免疫增強劑配合使用,并對電解質溶液進行補充,使生豬體內酸堿度具有較強的平衡性,防止由于脫水而導致酸中毒死亡,進一步對死亡率進行把控;自繁自養場還需要對產房進行科學的保溫降濕處理,確保其清潔干燥。
在對患病仔豬進行對癥治療期間,需要確保豬舍環境為28℃左右,同時較為干燥沒有賊風,飲用水供給應較為清潔,并投入適量的電解質,降低仔豬饑餓感。防止脫水以及酸中毒的發生,促進仔豬快速康復。
同時,還可利用西藥進行治療。其一,使用250ml的葡萄糖鹽水,0.5g氨芐西林、5mg地塞米松、500mg維生素C、650mg維生素B、100單位的輔酶A以及0.1g樟腦磺酸鈉注射液進行靜脈注射,還可結合實際需求肌肉注射0.25g氟苯尼考,每日一次;其二,使用20g葡萄糖粉、3.5g氯化鉀、1.5氯化鈉、2g碳酸氫鈉以及40℃溫水等灌服與喂食,每天喂食4次,其中每1kg需喂食25ml。仔豬需要用20ml至40ml葡萄糖以及5ml至10ml維生素C進行空腹注射,2次/d,并持續3d,能促進仔豬體質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中藥對于傳染性胃腸炎也有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可根據實際需求參考使用5g高粱姜與生姜、4g桂皮與小茴香、4g茯苓與倉木等進行搗碎,并結合飲水26g/kg進行熱飲,每天服用兩次,斷奶前后仔豬也可利用這一方法進行治療;架子豬特別是母豬使用黑川拌料飼喂,每次25g,一日兩次,連用2d,治療效果預期良好。
綜上所述,在對生豬傳染性胃腸炎進行控制期間,需要以“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為原則。提高豬舍消毒與衛生質量,對生豬飼養密度進行合理控制,并制定完善的防寒保暖方案;落實自繁自養,防止引進病豬;同時結合臨床實際需求對病豬進行綜合防治,促進生豬健康生長,為養豬事業和畜牧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1]申建樹.生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的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7):131.
[2]周兆煒.生豬養殖場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和防治[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8,(2):59-60.
[3]張天習.生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調查及其綜合防治報告[J].湖北畜牧獸醫,2006,(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