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州久治縣智青松多鎮獸醫站,青海果洛 814499)
在青海地區,牦牛養殖的規模不斷擴大,要想真正實現預期的良好經濟收益,務必要做好疫病的綜合防控,保證其正常的生長發育,而出血性敗血病就是常見的一種疫病,發病快,危害大。由此,關于“高原牦牛出血性敗血病實驗室診斷報告”的研究與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牦牛出血性敗血病也可以稱之為巴氏桿菌病,可以簡稱為牛出敗,致病病菌就是多殺性巴氏桿菌,其本質就是一種急性的、全身性的傳染性疾病。如果是牦牛患病的話,在頜下部位和咽喉部位都會出現腫脹癥狀,有堅硬發熱癥狀,呼吸出現困難,也正是因為如此,牧民通常稱這種病史嗓喉。這種疾病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發病快、病程短、體溫升高快、呼吸困難、有肺炎現象,在內臟器官不僅僅有出血現象,而且出血是廣泛性的,如果在患病以后,不及時采取有力措施的話,往往會導致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這種病在春季和秋季的發病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具有顯著的散發性或者是地方性流行的趨勢。
在2016年的7月份,根據當地某獸醫站的匯報,在當地有十戶牧民家養殖的牦牛相繼并發,繼而死亡,得到了消息之后,就到現場對情況進行調查,同時做好病料的采集工作。通過了解發現,這些牧民都給牦牛注射了不同類型的疫苗,但是從牧民們的反映來看,從5月份開始,牦牛就出現了相繼發病的現象,大多發病牦牛都是一年左右,等到六月份的時候,累積發病的牦牛數量已經達到了31頭,而且有9頭牦牛最終死亡。根據牧民們的描述,這些病死牛在死亡之前,共同的癥狀就是呼吸困難,體溫升高非常快,很快就升高到了40℃到41℃,鼻子有漿液性液體流出。雖然在發現了牛感染疾病以后,進行了藥物治療,但是只對處于發病早期的病牛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通過剖檢發現,在肺臟部位有充血現象,而且呈現出大理石樣,心臟也因此肥大。
實驗室診斷的步驟主要包括觸片鏡檢的組織、分離與培養以及生化試驗和藥敏試驗等,在結果方面,通過鏡檢發現,兩極濃染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在其他的臟器都沒有發現細菌的存在。另外,在鮮血平板上,肺臟有菌落的形成,呈現圓形、比較濕潤、是半透明狀的,而且不溶血。對菌落進行抹片革蘭氏染色,通過鏡檢發現革蘭氏陰性。
在藥敏試驗方面,這種病菌對青霉素和頭孢菌素以及頭孢氨芐是高度敏感的,而對于多西環素則是中度敏感的。
根據臨床的癥狀表現,結合流行病學的調查,以及剖檢和實驗室診斷等手段,可以確定,牦牛所感染的疾病就是由于把氏桿菌所導致的牛出血性敗血病。
在防治方面,最為重要的就是及時采取隔離治療,如果患病牦牛的癥狀表現明顯的話,就要立刻就進行隔離圈養,同時采取緊急的治療措施,具體來說,就是進行青霉素的肌肉注射,每天注射一次,注射300ml、濃度是10%的磺胺嘧啶注射液以及60ml、濃度是40%的烏洛托品和250ml的糖鹽水,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每天進行兩次注射,連續進行五天,效果比較理想。在進行了治療之后,在患病牦牛中,有22頭牦牛都痊愈了,治愈率達到了70.97%,對于那些體溫升高不顯著的患病牦牛每天堅持使用普魯卡油劑青霉素繼續進行肌肉注射,一直到體溫下降。
對于因病致死的患病牦牛,不僅僅需要進行深埋,而且務必要做好無害化的處理,同時對牦牛生活過的場地、附近的水源以及圈舍等做好清掃和消毒工作,消毒務必要全面、要徹底。
為了預防疾病的傳播,對于十戶牧民以及周邊的所有牦牛進行普查,做好疫苗的緊急注射,盡快建立免疫帶,一直等到最后一頭患病牦牛完全恢復健康之后,才能將隔離解除。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對于牦牛出血敗血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切實做好防治尤為重要。但是,如果是在春季的時候,進行疫苗注射的話,牦牛的體質相對比較弱,疫苗的注射劑量又不足,最終導致牦牛發病;而且發病迅速、秉承比較短,再加上相對粗放的飼養與管理,也給治療增加了很大的困難。總的來說,對于這種疫病,必須要做好預防工作,尤其是疫苗的注射工作,一旦發現患病,一定要盡早治療,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另外就是對于當地的政府和相關部門來說,一定要立足實際情況,不斷加大宣傳的力度,雖然疫苗注射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由于對于疫苗注射的時間、劑量和具體的接種部位等缺乏深入的認識,因此免疫效果是遠遠達不到預期的。為此,一定要切實做好疫苗的接種,減少發病的概率,保證牦牛的正常生長發育,為實現牦牛養殖的良好經濟收益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1]李生慶,張西云,范玉霞,等.牛出敗的病原診斷[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12,42(2):21.
[2]鐘喜貴,史學增.關于牛出血性敗血病疫情調查報告[J].黑龍江畜牧獸醫,1995,(4):30-31.
[3]馬國蘭.高原牦牛出血性敗血癥頻發的原因分析[J].中國牛業科學,2016,42(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