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祥云縣米甸鎮畜牧獸醫工作站,云南祥云 672100)
豬喘氣病是一種發生率較高、治愈難度較大的獸病,其發病原因特殊且治療速度較慢,治療效果并不明顯,養殖者在其養殖的生豬患上豬喘氣病后通常面臨著較大的困難,通常無可避免地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一些養殖者的養殖積極性會因此而受到打擊,這無疑是不利于我國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的,因此無論是養殖者、養殖場還是相關部門,都需要高度重視這種疾病,加強對豬喘氣病的研究,觀察病癥、找出病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從根本上降低此病的發病率,減少因此病而帶來的經濟損失。
病豬與處于隱性感染狀態的豬是豬喘氣病的主要傳染源,豬肺炎支原體存在于豬的呼吸道中,隨著飛沫排到豬體外,經空氣傳播給其他未染病的生豬,若是豬舍通風條件不好或密度較大,則其發生豬喘氣病的風險更大,仔豬與母豬因體質不如成年公豬而更容易感染。病豬的病情可以分為無明顯癥狀出現的病情潛伏期、有哮喘或咳嗽等癥狀并隨著病情加重而出現精神差、食欲不佳、持續性咳嗽、氣道痙攣等癥狀的急性發作期。新疫區的發病特征與舊疫區有所不同,前者的病豬發病急且病情嚴重,有較高的死亡率;后者的病豬發病慢且癥狀不明顯,其死亡率相對較低,其豬喘氣病并不嚴重,但是隨著病情加重會引發其他相關疾病,如巴氏桿菌病或胸膜炎等,受這些相關疾病的影響病豬病情加重,死亡率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豬喘氣病的危害較大,雖然其高發季節為春冬兩季,但是其他季節也偶爾出現零星病例,單個的生豬雖然在發病后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是若是養殖者沒有及時采取隔離和治療等措施,疫情將會迅速蔓延到整個豬群,造成嚴重結果,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一般情況下,病豬會出現體溫上升、食欲不振、精神狀態不佳、集體臥地、小便發黃、大便干燥等癥狀,仔豬會出現稀便。大部分病豬的皮膚呈蒼白狀態,個別病豬的毛孔有出血點、皮膚發紅,眼睛水腫,四肢發紫,并伴有氣喘或咳嗽等癥狀。病理剖檢特點:在雙側肺的心葉、尖葉、中間葉的腹面和隔葉,呈實變外觀,顏色多為灰紅,半透明,像鮮嫩的肌肉樣,俗稱肉變,病變部與正常部位界限明顯。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腫大、質硬、灰白色,有時邊緣輕度充血,切面外翻濕潤。
(1)免疫預防
由于仔豬體質較弱,應在其感染肺炎支原體之前變位器開展免疫預防工作,考慮到仔豬感染時間無法準確預測,多在其出生后便給予其預防接種,以達到延長保護時間與誘發免疫保護效果的目的。當然,仔豬的接種應考慮到母源抗體對疫苗效果的影響,因此現階段多選擇滅活苗或弱毒苗作為豬喘氣病的兩種常用疫苗,這兩種疫苗分別以氣管內免疫和胸腔內免疫的方式接種,其中弱毒苗具有80%左右的保護率。
(2)藥物預防
藥物預防通常在疾病延長期開展,通過對豬群的間斷性給藥來達到預防效果,這種預防方法可以減少不良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藥物預防可以獲得與疫苗接種大致相同的效果,但是對于受到感染的豬則無法起到預防作用。考慮到藥物預防使用的藥品大多為抗生素,在使用時應注意藥物濃度不得過高,以免病原體耐藥性逐漸增強,使得治療難度提高。
(3)綜合預防
改善豬群飼養環境是常用的豬喘氣病綜合預防措施。在飼養環境方面,養殖者應保證豬舍具有良好的通風條件,應合理調控豬舍的溫濕度,避免豬群過度擁擠;在飼養模式方面,應做到全進全出,引進的種豬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確保其無病后再入欄;此外還應定期進行驅蟲處理,以減輕病蟲害帶來的不利影響。
(1)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用于緩解病豬的各種癥狀,還可以用于避免出現繼發性感染。目前,用于治療豬喘氣病的抗生素有林可霉素類抗生素、四環素類抗生素以及喹諾酮類抗生素,諸如林可霉素、土霉素、環丙沙星等均是常用的抗生素,但是具體的藥物選擇需要結合病原體的耐藥情況進行選擇,在選擇抗生素時應堅持“高效”與“低毒”兩項基本原則。
(2)中藥
中藥是一種近些年來剛剛興起的豬病治療方式,抗生素濫用的狀況不僅存在于人類疾病的治療,更存在于豬病、雞病、羊病、牛病等牲畜、家禽的疾病治療中。受抗生素濫用的影響,許多病原體都出現了耐藥菌株,這無疑使得豬喘氣病等感染性疾病有了更高的治療難度。值得注意的是,若是肉產品中殘留過量的抗生素,還會為食用肉產品的人類造成嚴重影響。而與抗生素相比,中藥基本上是無毒、無副作用的,其來源比西藥更加廣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抗生素的替代品來使用。目前,用于治療豬喘氣病的中藥主要有斷腸草濃縮液或斷腸草粉劑,經過實踐發現這些中藥制劑可以取得理想療效。
豬喘氣病是一種常見豬病,本文對其流行病學特點、癥狀表現與診斷方法、預防與治療措施進行了簡單的闡述,以供從事相關工作或研究的人員進行參考。
[1]葉文華.淺談豬氣喘病的治療與預防措施[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7,(2):40-41.
[2]盧開森.關于豬氣喘病的治療與預防探究[J].甘肅畜牧獸醫,2016,46(21):77,79.
[3]史烈然.豬氣喘病的綜合預防及其治療[J].現代畜牧科技,2016,(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