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飛
(西京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3)
老師:今為教師的尊稱。古為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明清兩代,生員、舉子稱座主和學官為老師。也可用作對僧侶的尊稱。
本文僅指聲樂傳承者——教師。聲樂講授者既有學校專業教師,也有校外社會藝術團體的演員,甚有社會藝術類培訓機構的講師等。他們的層次不同,講授聲樂的老師學歷層次大致分幾個層次:接受過專業學習的國內外博士、碩士、本科和專科類人才,另外也有部分民間藝人等;專業化程度不同,教師的專業化分高等院校、中學、小學、藝術院團和培訓機構等;專業化差異,由于聲樂分多種唱法,所以講授聲樂的老師有專業美聲、民族、流行和原生態等;年齡段差異,講授的老師有德高望重的歌唱藝術家、中青年教師和演員、在校學生等;性別差異,由于男女性別和聲線有區別,部分聲樂專業老師在學習聲樂演唱過程中注重專業化而主修單一唱法偏個人性別部分的作品,致使其在后期教學過程中不能靈活駕馭異性型作品,因部分老師學習聲樂是在國外導致對國語作品的把握不夠等。
學生:學生一般指正在學校、學堂或其他學習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機構或工作單位(如醫院、研究所)學習的人也自稱學生,以前與學生的性質相似的還有徒弟、弟子等等。
本文指學習音樂的學生,特指聲樂類學生。學習聲樂的學生主要分專業和非專業兩類群體,專業群體包括在校藝術生和藝術特長生及學習聲樂的演員等;非專業群體包括學校的藝術業余選修者和社會上業余音樂愛好者等。
師生互識,彼此建立互信關系,進入教學階段。
歌唱發聲器官的組成。聲音的形成是發聲器官協調工作由氣息運動和聲帶振動所形成的物理現象,但歌唱的發聲運動又和平時說話的發聲有所不同。歌唱的發聲器官是由呼吸器官、發音器官、共鳴器官和咬字器官四個部分組成,是歌唱發聲運動中的主要功能系統,我們在聲樂訓練的時候,應注意到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運用,養成良好的習慣。
歌唱的姿勢。唱歌訓練,首先要有正確的歌唱姿勢:身體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頭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視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兩肩略下后一點,兩臂自然垂落;身體的重量要平穩,重量落在雙腳上;面部,眼神要自然;嘴應當張得開,放得松等。
歌唱的呼吸。學習正確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藝術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礎。歌唱時的呼吸與日常生活中說話的呼吸是不大一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說話交流思想感情,因為一般距離較近時所需音量就較小,氣息較淺,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傳得很遠,而且說話連續用嗓時間長了,嗓音就容易疲勞、嘶啞,這種說話的呼吸若用于唱歌就顯得不夠。唱歌是為了抒發情感,是要唱給別人聽的。歌唱時面對的往往是大庭廣眾,須將歌聲傳至每個角落,因而要求聲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變化,要有長時間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據歌曲的需要,或長、或短、或強、或弱、或高、或低有控制地輸送氣息。所以歌唱時的呼吸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規律和方法,它是一項技術性問題,是后天訓練出來的。呼吸運動包含著吸氣和吐氣兩個過程。
教師所接觸的學生群體為初學者或者業余聲樂愛好者時,首先要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少用過于專業化的術語,否則,會導致學生無法快速理解老師所要傳達的意思。那么如何在不用或者少用這些專業術語的情況下又能使學生輕松的理解老師的意思吶,亦或可以用“類物”法用物象化的認知教學將其運用到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將其長期運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在專業學生身上也收效很好。以下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以示說明:
“放風箏”式的演唱。把腹部比作風箏收放線的部位,氣息就是風箏線,聲音就是風箏。當你唱很高的聲音時就要吸很深的氣,重心要更穩腰部的力量要更有控制力,否則聲音就會上不去或者斷聲,這就好比風箏飛的很高時你就要適當的放線以防止風箏線斷掉,唱的聲音低時就像風箏飛的低需要把風箏線收短一樣。這樣子去引導學生學生就很容易理解。
“三分之二水瓶”式吸氣。氣息是支撐歌唱的基礎,不管說話還是唱歌都需要氣息支撐,平時的說話由于大多都是音調不高、距離不遠的交流,所以用的氣息不是太多,而且也可以隨時換氣,沒有特殊要求。但是,歌唱就與之不同了,因為歌唱的歌詞都是按句劃分開的,不能隨意的換氣停頓,而且也有音高聲調的要求,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氣息量做支撐,否則詞句很容易被唱斷或把自己憋得難受。由于我們平時沒有這方面的可以訓練,所以初學者還是不太容易掌握的,對此把吸氣的過程用類似于往礦泉水瓶里灌水的例子來給學生進行引導教學,礦泉水瓶比作我們的肚子(肺),瓶口比作我們的嗓子,水就比作氣。把瓶子(比作肺部)分成三等層,當把水灌滿第一(最下面一層)層時,就好比肺部吸入了三分之一的氣息,這個時候的氣息量對于支撐我們演唱一般或者聲調不高的初級歌曲時,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用這些氣吸量去演唱中高級歌曲時就不夠用了,這就要求我們需要吸入更多的氣息量。吸入多少為好吶,筆者認為就像是往水瓶灌滿三分之二量水為宜,就是肺部吸入三分之二量的氣就可以了,這些氣息量對于我們演唱中高級的歌曲一般是沒問題的甚或是用不了的對于演唱技巧高的歌者來說。平時會發現許多演唱者憋得臉紅脖子粗的,這就是氣息量不夠,但是詞句還沒唱完不能停,所以只能強撐。也不是說氣息的越多越好三分之二量為宜,根據歌者個人能力,用不完的氣息可以呼出來,但是如果不夠用就比較尷尬了,要求學生平時一定要注意加強對氣息的練習。
以上兩個例子只是運用生活當中易于學生理解的引例來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案例受到的啟發總結。
聲樂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聲樂教育者會經常遇到不同情況的學生,要針對學生群體的自身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對于初學者和非專業的學生要結合學生理論不足和專業技巧不強的特點進行基礎理論和專業技巧結合生活當中物象化的例子引導教學,更有利于聲樂演唱者的入門學習。在長期的聲樂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對專業術語不能進行準卻確地理解和導師的實時示范引導,可能會遇到疑惑,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用這種“類物”法認知教學,會容易地解決學生課堂中遇到的疑惑,并且也可以在課堂下練習的過程中自己進行思考糾正,既加深了練習者對理論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專業和自信心,有利于專業學習的有效進行,效果很好。
注釋:
①引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四、列傳第十四,是儒家大師孟子和荀卿的合傳。
②引自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指借指向人家學習某種知識或經驗、技能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