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希
(浙江紹興文理學院藝術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以當前高師聲樂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和逐步重視中小學音樂課堂的發展及學生音樂歌唱能力的學習為背景,旨在高師聲樂課程中有意識地滲透中小學歌曲的教學為根本音樂教育效勞,即為基礎的音樂教育培育優良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為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提供了一個優良的經驗。
從學術意義上看:轉變了高師聲樂教學的理念,研究創新多效的教學策略。由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多元的課堂教學;通過滲透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從中啟發新的學習思路。
從理論意義上看:通過開展高師聲樂教學中滲透中小學歌曲的研究,為高師聲樂教學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催升理性思考,豐富教育改革的理性認識,形成具體可行的操作模式。
從實踐意義上看:改變現有的單一的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改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使聲樂不僅成為學生學習歌唱的樂園,更是成為學生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技能的樂土;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各方面的知識相互滲透,加快教師專業化成長;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逐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橫向來看,在中小學中不同學段對音樂教學及歌唱的要求也不盡相同。1~2年級大多采視覺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體驗音樂美感,做到自然、富有表現力的歌唱,參與其他音樂表演和即興演奏;3~4年級的學生隨著生活體驗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大,體會感知與探尋創造活動能力加強,應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5~6年級個別學生進入變聲期,教師應在變聲期過程中滲透嗓音保護知識。7~9年級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逐漸成熟,形成了自己的初步學習經驗,這一階段應擴大音樂欣賞的范圍,使學生有自信心、有感情地歌唱,發展音樂表演。
縱向來看,中小學歌曲演唱總的要求有: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歌唱,關鍵在于培養“從內心起歌”;在歌唱中進行必要的歌唱基本技能訓練,要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唱歌觀念,養成良好的唱歌習慣;初步的合唱訓練,在聽覺訓練的基礎上,學會看指揮,熟悉多聲部配合的實際音響效果;注意變聲期的嗓音保護,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歌唱伴奏,必須使用得當。
隨著高師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我國高師聲樂教育水平獲得穩步的提升,辦學層次取得顯著的改善。高師聲樂課程建設取得長足進步,與此同時,也在無形之中揭示出許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因此,加強聲樂課程自身的建設,完善課程體系,適應學生未來發展,并為廣大中小學輸送優質的師資力量已成為擺在高師音樂教育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從高師聲樂教學現狀看,現在大部分高師聲樂教學歌唱的標準沒有轉變,還是音樂專業院校傳統意義上的聲樂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雖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但是完全脫離中小學歌唱教學的要求,缺乏實用性,在如此情形下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固步自封;從教材、教法、演唱等各方面沒有創新,單一枯燥的老套教材、教法、演唱不能適應廣大觀眾和中小學日新月異的審美要求,如此一來培養出的學生無法做到“一專多能”。
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滲透中小學歌曲可以說是一次適應發展的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要改革就需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綜合素質高的多門類聲樂教育師資,這需了然學生該學習怎樣的知識與技能,了解音樂新課程實施的基本要求。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滲透中小學歌曲,還應使學生轉變觀念,由學生從傾向于舞臺轉向講臺發展,從而研究出一套具有高師聲樂教育特點的課程體系,將學生“為學而學”的思想轉變為“為教而學”,做到全面滲透中小學歌曲的教學。為了提高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教學能力,高師聲樂教學還應在教學過程中無形地滲透如何教,如何學等方面,如此一來,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會達到講臺如舞臺的境界。因此在高師聲樂教學將中小學歌曲滲透,不是完全拋棄原有的教學任務而專注于中小學歌曲的教學,巧妙地結合,合理協調,才能做到潛移默化地滲透。
高師的聲樂課程的目的是能更好地為培育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教師這一目標服務,除了在內容與形式上體現音樂教學的特點,還應了解中小學的教育特征和要求,關注中小學教育的改革發展。然而,我國高師聲樂教學中,依舊僅使用著音樂學院聲樂教材,曲目的選擇范圍小,作品的難度和深度與音樂教育的特點不相適應。因此,高師聲樂教學在曲目的選擇上,要結合中小學基礎音樂教學的特點加以調整,增加一些短小、生動活潑、流暢上口的中外民歌,提高教材的實用性。教材與學唱歌曲的選擇應從原用書基礎上增加中小學教材中歌曲,教師則可利用歌曲之間風格、情感、文化等共通之處作為課程滲透的切入點。
可結合小組課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互相學習借鑒,互相啟發,遇到問題,一起分析一起討論解決,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教學角色互換,給學生創造“教”的環境,為以后走上講臺打下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實踐中發揮所學,展示所長,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高師聲樂教學作為高校學生音樂學習的重要課程,在其中滲透中小學歌曲的教學,在充分了解兩者特點的基礎上,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改變高師聲樂教學的局限,在教學中滲透中小學歌曲,為培養新一代優秀中小學教育者推潑助瀾。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影響年輕人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著重要地位,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音樂教育是偉大的事業,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滲透中小學歌曲這一舉動同樣不容小覷,新的教學理念與新的教學模式,讓高校學生接收的知識面得到進一步提升,為教育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簡言之,高師聲樂教學目標是培養合格的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師資。圍繞著這一教學目標,開展教學,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為我國輸送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