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凡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實驗小學,浙江 溫州 325000)
根據新體系要求,在地面上定點站,讓學生定點站位。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們一次比一次站的好。為了讓孩子們盡快適應圓圈的站位,我們加入了自己的做法。
把全班根據顏色“紅、黃、藍、綠、紫”分為5組,每組8人,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固定的位子,如紅1、紅2一直到紅8,以此類推。從門口排隊時,教師就根據就按照圓圈站位順序排隊,順時針進場。緊抓教材常規內容,結合第一單元的《跟著走》、第二單元的《土耳其進行曲》、第三單元的《小棕熊》、以及第四單元體現“八分音符”《跑步》貫穿整個學期,按每個單元不同主題進行設計和難度遞增。
課堂常規的建立不僅僅在課前,課中鞏固和練習,還要在課后調整和規劃。根據新體系教材內容的進行提前布局,如在第二學期,在圓圈外加了音樂凳子,方便學生書寫的需求。
音樂課堂的常規建立,不僅僅停留在課堂常規制度化的外象,還需要從音樂的特性出發,借助音樂聽覺的建立,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內在的音樂感知,運用音樂指令,形成音樂課堂特有的常規。音樂魔咒,主要是音樂預示功能,用于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用鋼琴彈奏“11 11 33 33 5 5 5—”,最后按下主和弦。如果效果還不佳,則降低八度再次提示。如需要“起立”或“坐下”時,在鋼琴上彈奏上行或下行音階。通過“音樂魔咒”,既在音樂課上訓練了學生的聽覺,又建立了課堂常規。
即興伴奏,升華體驗:教材中童謠、兒歌的比例大,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念”的方式多,這會讓活動體驗顯得單薄。我們嘗試加入鋼琴伴奏,豐富學生的聽覺,讓音樂活動多層面的讓學生得到滿足。在課堂上,觀察到加入鋼琴伴奏后,學生注意力在有些松懈的狀態下集中了。通過仔細聆聽,能根據右手的變化聽辨出所代表的節奏,并能根據變化作出相應的體態。
改變方式,補充音響:新體系教學時,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于兒歌、歌謠等一般采用口傳身教的方式居多,每一首作品都通過老師反復地演唱、念奏讓學生體驗、掌握作品內容。實踐中發現,老師在給予學生多次體驗時一直采用這樣的授課模式,存住兩方面問題,單一的聆聽體驗讓學生缺乏新鮮感,另一方面對于老師的體力也是不小的挑戰。那么如何優化聽授方式,在提高教學效度的同時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呢?針對教材內容過多,容量大的情況,做好課前錄音,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即改善了單一口傳身教式的教學方法,又豐富了聆聽的內容與形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度。
新體系強調的是將系統掌握感性音樂經驗當成每一個學生都可夠及、都可使用的基本教學要求。不做拔苗助長的事,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放慢教學進度,讓他們充分感受音樂,體驗音樂,積累音樂經驗。學生體驗的時間充足了,在感性的音樂活動中得到情感滿足,隨之音樂經驗也豐富了,在音樂體驗中獲得情感滿足和審美享受。
一年級下冊需要一線譜、二線譜和三線譜的作業本,這在溫州的市面買不到,淘寶上也找不到。于是,我們自己想辦法設計作業本,考慮到實用性和成本。嘗試在A4紙上打印一線譜、二線譜和三線譜,再封塑。這樣,每位學生就人手一份自制的作業卡片,需要用的字母譜由家長根據線譜的大小,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完成。自制作業本不僅在課堂上使用,學生回家后還要練習。在微信上布置作業,與家長攜手督促學生在家期間的音樂學習,并進行線上檢查、點評作業。音樂作業在家校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在家長的配合、支持下,試點班級的學生在音樂素養方面,整體上明顯優于非試點班級。
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校本化實踐,給了學生體驗與發現,讓他們有了音樂的情感經驗和審美;給了教師理念與思考,讓教師去改進和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給了學校空間與時間,讓我們在音樂教育之路上不斷前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