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先木·依米然木孜
(新疆藝術劇院歌劇團,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聲樂的民族風格多體現在律制、調式、音階、音樂慣用語、特定節奏型和音樂整體結構等方面,與歐洲聲樂相比,中國民族聲樂有三大特征,即樂音的帶腔性、音調具有五聲性、織體的單聲性。隨著教育的發展,民族聲樂進入了各學院教育體系,形成了“學院派”與“原生態”兩大派別。近年來,“學院派”與“原生態”的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分別是“原生態”唱法科學與否,“學院派”唱法是否趨同,與民族傳統聲樂的傳承關系等。
從狹義視角來看,民族唱法“學院派”特指在繼承中國傳統民歌、戲劇和曲藝演唱技法的同時融合西方聲樂演唱方法以創新民族聲樂演唱藝術[1]。因為民族唱法“學院派”盛行于各藝術院校,非常講究演唱方法的科學性,所以被稱作“學院派”。
“原生態”特指傳統聲樂特別是民歌的原樣傳承[2],中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語言和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而民歌可以充分體現不同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韻律色彩的音樂美學氣質,是民族民間音樂中形式最為多樣,表達真情實感最直接,數量最多,表達內容最齊全的一種音樂體裁形式,運用“原生態”唱法能夠還原各民族的“原生態”文化。
目前,“學院派”與“原生態”的爭論焦點主要圍繞著以下三方面。
第一,“原生態”唱法科學與否。“學院派”唱法主張科學性,金鐵霖先生也曾經說過:“中國民族聲樂教學應立足于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與時代性的基礎之上”,他認為科學性是最重要的,提倡在演唱民族聲樂時應講究科學發音,根據個人嗓音條件正確選擇聲樂作品,科學提升演唱藝術效果。“原生態”注重還原地方聲樂特色與民族“原生態”文化。按照“學院派”嚴格的科學標準,“原生態”被視為“不科學”,部分學者認為“原生態”唱法不講究科學性,不注重保護嗓子,時間長了,會破壞嗓音和喉嚨,嚴重影響身體健康,而擁護“原生態”的學者與歌手對這種觀點持否定態度,著名藏族歌手索朗旺姆曾經說自己音域寬廣,音色變化能力和嗓子持久能力很強,并不是一唱歌就會導致嗓音沙啞。第二,“學院派”唱法是否趨同。“原生態”唱法風格鮮明,通常經過聆聽音頻就可以判斷出演唱歌手。對于“學院派”唱法,很多人認為唱法趨同,沒有特色,存在“千人一面”問題,在聆聽音頻的時候很難判斷出演唱歌手,而在上個世紀,很容易判斷出郭蘭英、王昆、馬玉濤等演唱歌手的聲音。第三,與民族傳統聲樂的傳承關系。“學院派”與“原生態”爭論最為激烈的問題就是與民族傳統聲樂的傳承關系,“學院派”主張在繼承的基礎上融合西方聲樂演唱技法與時代文化,實現聲樂創新,這被部分擁護“原生態”的學者視為盲目崇洋。“原生態”重視繼承傳統文化,全部保留傳統因素,因此被“學院派”誤解為停滯不前,沒有發展與創新。
從根本上分析,民族唱法“學院派”與“原生態”爭論問題是關于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問題。自清末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嚴重沖擊,許多優秀傳統文化瀕臨消亡的險境,有大量的民間聲樂唱法和文獻資料已經無從可考。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更加重視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原生態”唱法在文化溯源過程中迅速崛起,各藝術院校也非常注重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與此同時,“學院派”與“原生態”在傳承民族聲樂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分歧。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促進民族聲樂的發展,不能只靠保存和盲目創新,需要科學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因素,體現出鮮明的文化特色、風格與個性,不斷提升民族聲樂演唱的審美藝術效果。
構建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體系,必須堅持走弘揚、繼承、創新、發展的道路,即大力弘揚和繼承各民族聲樂文化,適當融合時代文化與外來優秀文化成果以實現民族聲樂多元化體系的創新與良好發展。近年來,蒙古族民歌就呈現出了多元化特色,簡而言之,蒙古族民歌有長調和短調之分,長調民歌繼承了篇幅較長,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的特色,同時融合了細膩的顫音裝飾,短調民歌雖然篇幅較為短小,卻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
綜上所述,促進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構建民族聲樂多元化體系,必須正視“學院派”與“原生態”的爭論焦點,堅持走弘揚、繼承、創新、科學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