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芬 李 軍 楊蘭芹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教學實效性就是教學的實際效果,具體表現就是:學生們接觸到的新知識,從不明白、不懂、不會到清楚、明白;在情感上,從不喜歡、不熱愛、不感興趣到喜歡、甚至酷愛。課堂是學生走進學校學習新知識的主要地方,所以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聽懂了、是否理解了老師所教的內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為了讓學生能夠學會、學懂新知識。必須要提高課堂上的教學實效性,讓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和提高。
一般來說,教學過程主體包括教師、課堂和學生,教師的知識儲備量、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的組織形式等任何一方都會影響我們的教學活動的質量,現在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影響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通過參加每年高考進入學校的普招生,第二類是參加學校自主招生進來的單招生,第三類就是中專對接過來的3+2學生。這三類學生有各自的優點,同時也有許多共同缺點。比如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比較差。高職的生源在原來高中階段屬于學校中下游的學生,他們可能在學習方面一直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了大學后,沒有老師的全程監督和指導,他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自己學習新知識。學習新知識的愿望不高,有的學生受“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影響,急于工作,不安心學習。還有就是學生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因此在寬松的校園環境里,他們是看別人玩,自己也玩,課堂的知識不會就不會,也不去尋求解決。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是處于主導方,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師德、師風決定著教學有效性的高低。目前,在高職院校里的部分教師,確實因為一些制度或者個人的原因,存在注重自己的科研、輕視教學的現象。還有些教師在課堂管理比較松散、教學組織比較隨意、教學內容缺乏精心的設計,想到哪講到哪,弄得學生上課暈頭轉向,不知道老師講的是什么,有什么用處。所以說教師的專業能力、所具有的師德不容置疑的影響著課堂教學實效性。
每個學校的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鏈路,課程結構設置是否符合高職高職學生特點也會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實效。高職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很多沿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方案,很多高職院校的培養方案不過是本科院校課程的壓縮版,存在理論科目過多、缺乏實踐課程的缺陷,另外,課程結構過多地追求統一性、缺少彈性和靈活性。在教材的使用方面,雖然一直強調高職高專教材必須具有應用性、實踐性,但目前使用的高職高專教材,更多的是長篇大論的理論知識,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實踐案例教材還是很少,使得本就頭疼理論知識的高職學生一看到教材,根本不愿意花費時間去理解書籍上的內容。學生很難感受到高職學院和普通院校的區別,更體會不到高職是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地方。
教學環境基本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是在課堂教學能夠看的到的外在教學環境。高職院校大多都是九十年代從中專升格上來的,辦學歷史不長,各種基礎設施都很弱,雖然國家已經對高職進行了一些投入,但是和本科院校相對比,投入還是欠缺,所以致使高職院校基本建設壓力大,一些必要的活動場地和設施不夠完善,上課必備的實驗設備短缺,老化比較嚴重,沒有好的硬件設備,如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呢?軟環境指課堂上的無形的、動態的教學心理環境,比如教師的態度、教師性格、教學方法等。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上進心不足還比較浮躁,難的聽不懂,簡單的不愿意學,影響教師的講課情緒,反過來學生也會產生對教師的抵觸心理,這樣一定會出現師生關系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和諧的狀態,肯定會影響教學質量。
任何學生進入學校不是生來就抵觸教師,他們會尊重老師,更尊重德高望重的教師。那么對于教師來說既然選擇了這個崗位,就必須能夠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充滿愛心、忠誠事業。“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做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把傳承知識當成人生的追求,把我們的個人目標和學生的目標聯系起來,關心到班里的每一名學生,使自己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者和引路人。其次要努力提高專業能力,讓學生信你服你。專業能力是教師的立身之本,從業之基。教師的專業能力的高低會在兩方面有所體現:一是對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全面、扎實,能夠熟練地把握本學科本專業的知識體系,了解與之相聯系的前沿知識和相關學科的內容,上課的時候達到融會貫通地處理和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教學;二是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能夠高效而且順利地實現教學中制定的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大學教育培養的就是社會人,學生在大學里必須學會做人、做事和做學問。讓他們畢業時不僅僅學到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學會如何學習和如何去做事。這將是他們受益終生的事情。因此高職院校要從新生一入學開始,對其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動機;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學會調節情緒、掌握人際關系中的技巧,能夠應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或者將來就業的各種壓力。
傳統的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下面被動地接收,一節一節課這樣的反復下去,主動性在教師一方。有效的課堂教學標準就是在不放棄一定范圍內的傳統教學情況下,積極倡導理實一體的項目化教學方式,整個一門課程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實際應用項目或者模擬應用項目,每一節課就是一點點的在搭建項目中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案例式教學把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達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的目的。
僅僅給學生一本書,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和掌握這本書的內容,所以要提供給學生必要的資源,比如文本資源(教材資源、預習提綱、預習練習與擴展閱讀資源)、有聲的媒體資源(音頻或者視頻)。通過這些豐富的資源,讓學生課前預習有抓手,課上學習有重點,課后復習有針對性。
教學評價需要及時而準確,在課堂上就可以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的評價。這種行為必須要持久的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而不僅僅是作為在教學之后的一個教學反思。因為通過及時的評價,一方面學生能夠及時的知道自己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知識還不會,便于自己及時調整進度或方向,對他們的學習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通過教學評價的結果,老師能夠很清楚學生的預習或者學習狀況,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而調整自己的進度或者知識點的講解速度、深度。
在高等職業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了教師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有效教學”。教學活動是通過課堂把教師和學生聯系在一起的,是一個雙向的活動,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了有效發揮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創設教學情景,使用好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發揮學生們的創造性,確實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