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郭淑熙
(上海電機學院,上海 200240)
國內外研究都表明在校大學生群體的抑郁發生率要高于一般人群,這與大學生所處于青年期及他們的生活環境的巨大改變有關系。如我國大學生抑郁情緒的發生率在13.25%—79.9%,而一般人群僅為5%—6%。國外大學生抑郁發生率在10%—84.5%,平均流行率約30.6%,而美國一般人群的抑郁發生率僅為6%—12%。在校大學生抑郁情緒會對其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引起學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而且如果抑郁情緒越嚴重,造成的影響就越明顯。抑郁情緒如果持續得不到緩解就有可能形成抑郁癥。因此,做好大學生抑郁狀態的鑒別及早期干預工作對于提高大學生群體身心健康水平及預防自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抑郁是一種情緒狀態,就好像焦慮、歡喜、痛苦一樣,是每個人都可能體驗到的一種情緒。抑郁是一種持續的、低落消沉的情緒體驗。抑郁情緒主要表現為連續的心情低沉、興趣缺失、精力減退、自我評價消極,還會伴隨著焦慮、恐懼、悲傷、內疚、羞恥、嫉妒等其他的情緒狀態。抑郁的情緒狀態不僅是在感情上的外在表現,更是一種內在感情的變化,并且是持續性的。
抑郁的核心癥狀之一就是自我評價低,感到前途渺茫,自己是他人的負擔。典型表現為“三無”:即認為自己過去是無用的,認為自己現在是無價值的,認為自己將來是無望的。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本論文中提及的“抑郁”主要是指抑郁的情緒狀態,是在不具備嚴重癥狀的正常范圍內的,而且可以通過有指導性的自我調整、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就可以調整好的普遍情況。
通過對學生訪談和開放性問卷調查,本文編制的問卷分為五級結構,問卷全部由單選題組成,采用伯恩斯抑郁自查量表。主要采用五級量表,分別賦值0、1、2、3、4。0表示完全沒有,1表示有一點兒,2表示偶爾,3表示經常,4表示極其頻繁。本文以上海電機學院高職學院為例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45份,其中有效問卷177份,無效問卷12份,有效回收率為93.7%。
1.性別情況,見表1。
2.年級情況,見表2。
3.專業情況,見表3。
4.家庭來自,見表4。

表1

表2

表3

表4
5.抑郁情緒狀況,見圖1、圖2。
伯恩斯抑郁自查量表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為感想和感受、活動和個人關系、生理癥狀及自殺傾向等組成。根據被試者的問卷得分情況來說明抑郁程度如何。如果總分超過50分,說明被試者的抑郁情況非常嚴重甚至極端嚴重了。在這個程度,痛苦已經讓人無法承受。如果總分超過75分,情況更是如此,情緒特別容易狂躁不安,這很可能會非常危險,因為人在絕望的時候往往會有自殺的沖動。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到大多數學生的得分在50分以下,占全部學生的90%,說明大多數學生還是處于輕微的抑郁程度。而得分超過50分的學生相對較少,占全部學生的10%。但是這10%的學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尤其是最后的自殺傾向得分需要尤其注意。

圖1

圖2
根據spss22.0的統計結果,本論文采用的是皮爾遜相關系數,P值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這說明性別、年級、專業和家庭來自均對感想和感受、活動和個人關系、生理癥狀及自殺傾向等四個方面產生顯著影響。
根據訪談的相關情況,多數受訪者認為對其情緒影響最大的還是學習工作,而且一些負性的生活事件也有很大的影響。另外,家庭生活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最顯著。當然,大學生個人的性格特征,或者說他們的個性對大學生的情緒狀態也非常相關。大學生情緒的穩定性、外向性、隨和性都會對大學生的情緒狀態有影響。
在大學新生開學時進行心理健康普測時,可以增加抑郁狀態的相關量表;同時,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可以根據大學生的性別、專業、年級、家庭來自、性格特征等相關因素,有針對性的、有策略的對大學生的相關方面進行及時干預,從而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抑郁情緒狀態和抑郁程度。
通過訪談及臨床研究結果發現,有抑郁情緒的大學生通常有某些特定的信念,比如“我沒有價值”,“我什么都做不對”,“我是不可愛的”等等。這些消極的想法和信念一直充斥在他們的內部語言中。他們并不能意識到這是個人對事物的歪曲認知,通常會深陷以下認知誤區:非此即彼思維,以偏概全,心理過濾,否定正面思考,妄下結論,放大和縮小,情緒化推理,“應該”句式,亂貼標簽,罪責自己等誤區。
因此,在針對已經產生抑郁情緒的大學生時,可以采用認知療法。通過個別輔導或者團體輔導,改變他們的認知模式,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大學生的抑郁情緒,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減少自殺等惡性校園事件的發生。同時,通過改變他們的認知模式,也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其自尊水平,重新構建其自我評價系統,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減少抑郁情緒,對其生活事件和情緒狀態進行合理認知,為其將來走向社會提供健康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