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澤
(山東現代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4)
“最后一公里”問題成為政策實施的重點突出問題,制約著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健康發展。在有了規范統一的政策體系后,還需要完善政策執行的保障體系,讓政策落地生根。之所以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問題,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現實執行狀況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政策的落實必然會觸及一部分社會群體的既得利益,這就會使政府和官員遭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從而畏首畏尾,同時也會損害政府的公信力;二是政策制定之后缺乏實施細則,導致一些政策不能具體實施;三是對于政策的執行狀況缺乏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
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參與制定的部門有41家,部門聯合制定的政策文件目前有74份。由于政出多門也導致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文件顯得繁雜,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政策的認知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需要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體系,規范和統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保證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全面健康發展。具體面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出臺綱領性文件,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對現有文件起到統領作用;二是設置專門機構對各部門道發的政策文件內容進行整合,使得學生能夠十分請晰地了解目前的國家政策;三是對政策實施的程度及內容進行調整避免新舊政策之間的不盾問題。
我國創業教育發展較晚,目前師資力量極度匱乏,專任教師少,實踐型導師稀缺,這些都制約著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從理論走向實踐。各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建立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尤其近幾年在國家大力提倡“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創業教育的發展更是高校發展的重點方向。
一些已經創業的大學生創業者依然不了解國家、地方和高校的創業政策,更不必說那些沒有選擇創業或者準備創業的大學生了。政策支持是大學生是否選擇創業的關鍵因素之一,政策宣傳不到位會直接導致大學生否定創業,這也是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偏低的原因之一。
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也在努力營造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加強創新創業政策的宣傳,改變大學生現有的職業觀與就業觀,發揮創新創業政策在大學生職業觀與就業觀上的思想引領作用,轉變大學生對創業的態度。
具體而言,一是國家和地方應在政府門戶網站開辟一塊專門解讀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空間,例如可以設計一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一覽表”或者“大學生創新創業系列百科”這樣的空間;二是高校可在自己的官方網站或者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設置宜傳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模塊,同時可以發動高校輔導員利用主題班會等課外活動主動向大學生進行定期宣傳;三是國家、地方和高校應該重視創新創業政策對大學生職業觀和就業觀的思想引領作用,鼓勵大學生勇于創業、勇于創新,營造寬容失敗的氛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與就業觀;四是新聞媒體等媒介應該主動發揮網絡擴散的作用,承擔政策宜傳的責任,對創新創業典型案例進行宣傳、擴散,增強大學生選擇創業的勇氣。
目前為止,近期國內外國內許多專家針對這個問題。都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想法或者見解情況如下。
世界的競爭重點現今已轉變為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又是新一代青年的競爭。新時代新青年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又承擔著歷史的重任。青年的問題解決了,國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來。2000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做出了莊嚴的承諾:為青年提供工作機會。然而青年就業的狀況不容樂觀。2006年10月30日,國際勞工組織發布了《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報告》。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青年就業危機。2005年全球青年失業率為13.5%,同期全球總體失業率為6.4%。在就業求職的海洋中,青年受自身的經驗和技能的限制,青年失業率是成人失業率的3倍。據相關不完全估計,2005年在全球5.48億青年就業人口中,約有1.25億人每天的收入不足1美元,3人每天的收入不足2美元。作為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的后續行動,聯合國秘書處世界銀行與國際勞工組織于2001年成立了聯合國青年就業網絡(YEN),力圖推動政府、企業、工會、青年及其他利益相關方攜手合作,共同探尋解決青年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案。
青年就業網絡在分析各國青年就業狀況和總結相關促進就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青年就業的四大優先原則(4E):提升就業能力(Employ Ability)——加大青年人的教育和職業培訓力度,提高投資的效果;機會平等(Equal Opportunity)——給予男女青年同等機會;培育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 開創管理企業從而為青年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創造就業機會(Employment Creation)———把其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中心任務[1]。
浙江大學的張鋼等(2008)將創業生命周期劃分為"種子期、成立期、生存期、發展期、成熟收獲期"五個階段,在結合創業活動周期的基礎上構建了"創業文化、創業教育、金融資金支持、商務支持、風險規避"五個維度的政策框架[2]。
中國科技大學的方世建等(2009)提出創業政策通過激發創業動機、提供創業機會和培育創業技術H個途徑來促進創業活動,并提出包含六個方面的創業政策框架:創業促進、創業教育、減少進入和退出障礙、對初創企業的商業支持、初創或種子融資和目標群體政策[3]。
山東大學的劉軍(2015)認為我國的創業政策體系具體可分為四個單元政策,即創業教育政策、創業融資政策(金融支持)、商務支持政策(市場準入、稅費減免)和創業環境政策(創業服務、創業培訓和創業文化)[4]。
上述學者都從不同的視角和標準提出了創業政策體系的框架及構成要素,各類框架都各具優勢和獨特的解釋力,但也存在視角單一、理論解釋不夠全面等問題。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分析影響青年就業創業的相關重要因素,借鑒國外解決青年就業的成功經驗,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創業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證,對于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化解貧富差距擴大而帶來的社會矛盾壓力,保證社會經濟甚至政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外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高職高專和普通高校群體研究,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進行拓展和延伸。主要的創新點如下:
第一,理論層次是在黨召開十九大之后,新形勢和新政策出臺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相比之前的理論研究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雙創”是“十三五”時期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舉措。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三五”規劃綱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雙創”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
第二,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指出,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雙創”能夠促進廣大青年群體的就業,實現廣大青年個人價值分享改革成果的有效渠道,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通過談話、討論、調查問卷和走訪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縱向分為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和高職高專院校,橫向分為教育教學內容、就業創業模式、師資配備等方面內容。通過橫向和縱向的交叉對比得出如下結論:

根據調查校方學生和教師群體數據顯示和分析得知,公辦院校、民辦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在就業前景與教育教學內容聯系性方面,完全陌生的沒有,較熟悉的占63%,熟知和模糊知道的分別占17%和20%。通過走訪了解,高職高專院校由于直接面向就業定向性要強一些,故熟知的相比之下略微多一些。因此,通過數據對比,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將就業前景與自身所教授學科緊密結合,同時任課教師應加強對自身學科認同感和認知性。如果任課教師都無法準確對所教學科就業前景準確定位,那么我們的學生群體將會在就業和創業的道路上荊棘密布。

根據調查校方學生和教師群體數據顯示和分析得知,公辦院校、民辦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在學校就業創業模式方面,完全陌生的沒有,熟知的占3%,較熟悉和模糊知道的分別占53%和44%。通過走訪了解,創業模式主要有校企合作、大學生自主創業和校內孵化等。較熟悉的群體知道有這些項目和內容,但是具體操作步驟、運營情況和運營模式不甚了解。模糊知道的群體或聽說過、或見過,但是具體包含內容不甚了解。因此,校方應探索多種渠道,并且每種渠道能夠提供給大學生青年群體帶來就業創業方面哪一方面支持和幫助,縮短就業創業和學生畢業之間的距離,使得他們能夠畢業后能夠迅速的進入角色,承擔起國家建設的重任。

根據調查校方學生和教師群體數據顯示和分析得知,公辦院校、民辦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在師資隊伍方面,有固定教師的占70%,有固定教師但是經常換的占13%,偶爾有教師的占14%,完全沒有固定教師的占3%(主要集中在高職高專院校)。通過走訪了解,高職高專院校因為具有很強的就業性,學生入校后所學專業基本就決定其就業方向,故固定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相對薄弱。而普通高等院校按照相關人才培養方案,在師資配備上具有相應優勢。

根據調查校方學生和教師群體數據顯示和分析得知,公辦院校、民辦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在職業生涯規劃課方面,有課表但不開設的不存在,按照課表開設的占73%,無課表但開設的占25%,完全沒有的占2%(主要集中在高職高專院校)。通過走訪了解,高職高專院校因為具有很強的就業性,學生入校后所學專業基本就決定其就業方向,故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建設相對薄弱。而普通高等院校按照相關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建設上具有相應優勢。
因此,通過固定師資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對比,高職高專院校應加強固定師資和職業規劃課程體系建設。雖然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操作性,這樣的優勢同樣會帶來就業和創業靈活性的缺失,與時俱進的能力就會相對薄弱。當機遇與挑戰并存時,這樣的青年群體會因適應性不足而導致較高的失業率。具有固定的師資和建設具有普適性的職業規劃課會增加此青年群體的就業創業機會和提高其適應能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青年就業創業研究給了我們很多新的理論作為指導,校方、學生和社會都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廣大青年更好的就業創業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