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倩
(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天津 300387)
我國圖書館采編業務管理模式的變革任重而道遠,為實現圖書館采編業務圖書館現代化、全媒體管理模式,分析了傳統采編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并對基于現代化智能媒體平臺的圖書館采編模式的利與弊進行分析和研究。最后,為了更好地推動圖書館采編業務的管理模式變革,根據現實情況,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推動圖書館采編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傳統采編模式一般由圖書館采編部門的工作人員按流程操作,在管理上選用領導統一安排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對于工作人員就有相對較高的業務要求,在操作過程中,既要求每一工序工作人員的穩定性,也需要采編人員擁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和操作的熟練程度[1]。雖然在傳統模式中,圖書質量相對較高,但傳統采編業務工作流程復雜,工序多,導致采編人員工作效率低下,新進的圖書積壓后到達讀者手中,難以充分發揮新書的作用,產生時效差。再加上激烈的市場競爭,圖書采編業務便開始轉向外包業務。采編業務外包就是將原有的部分業務轉給書商,由書商分擔工作任務。把傳統采編流程中的批量查重—選擇—查重—建庫—發送訂單的部分業務外包,交給書商操作,這樣大大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此可見,采編業務外包實際上是把采編工作中繁重、瑣碎、重復的勞動轉交給圖書供應商、簡化采編工作的過程[2]。這一過程緩解了圖書館人力資源不足的現狀,也可以使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圖書資源。但是,由于外包工作的承包商位于圖書供應鏈的上游,因此,對于外包商的選擇、考查以及最終的確定就具備一定的風險性。一般而言,圖書館方對于外包商的信息掌握不完全,易導致風險。外包商為促成合作、獲利賺錢,很可能隱藏外包過程中不利信息。
與此同時,采編業務外包同時存在圖書館內部和外部的風險。傳統的采編模式需要采編人員具備專業的采編知識,采編過程中也需要專業精密的設備操作技能,如果過于依賴采編外包,不僅會削弱館內人員的工作能力,還會使技術人員批量流失。且圖書館與外包商的關系多是合同關系,一旦出現問題,會出現雙方責任推諉、溝通不便、協調欠佳等情況。
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看出,傳統采編管理模式的變革需要找到最佳的契合點,找到優劣勢之間的互補關系,極大的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為了規避外包商在采編過程中帶來的危險,圖書采編要具備計劃性和標準性。圖書館方應樹立競爭意識并加強法制觀念,作為采編的負責人,需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對于相關法律法規條款,要做到充分了解,明確責任,保證采編業務的質量和圖書館里利益。
要充分了解市場,慎重選擇外包商。增加選擇外包商的數量,并調查外包市場。鑒于外包商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圖書質量和圖書館的館藏,且采編外包仍處于摸索起步階段,因此,在選擇外包商上需慎重。要針對圖書館的外包業務內容、外包商的實力、和自身的資金能力等多方面去選擇外包商,綜合考量,多中取優。
根據圖書館自身采編特點,對外包商進行培訓。由于大部分外包商是缺少采編專業知識的,雖然在采編工作中有圖書館專業人員在場,但對于采編過程中出現的新舊版本交替、圖書編號差異、條形碼張貼等關乎細節的問題時,外包商不能夠迅速有效地解決,所以,有針對性的培訓外包商,保證圖書按時按質上架,提高圖書流通率。
對外包企業的采編全程監督并加強管理,把風險防范貫穿于整個采編過程。首先,館方負責人要及時與外包企業溝通,隨時了解采編的完成情況,以便對發生的問題進行及時補救。其次,圖書館管理者需以一種主動的態度,對外包商的工作進度、采編質量、經費等各項事宜進行實時了解,避免圖書館經費浪費和書籍數量過多,從而導致的資源浪費問題。最后,加強圖書質量、材料、數據、服務等多方位監管,以保證圖書流通率。
建立外包評價機制,與外包企業形成一種溝通。可采取定期評估和不定期評估結合的方式,及時發現外包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外包商出現的質量錯誤,需及時糾正并反饋,認真對待。對圖書的到館時間和質量需嚴格控制,不可得過且過。打造書商合作互利、館商互相溝通的體系。
我國圖書館采編業務管理模式的變革仍處在起步階段,在實行傳統采編方式和外包業務并行的階段,不利于提高采編工作的效率。因此要對現代化媒體平臺的管理模式進行創新。鼓勵全民閱讀,為讀者構建舒適的閱讀體驗是圖書館前進發展的不懈動力。將人力、科技、經驗、管理、理念有效的結合,大膽實踐,不斷改革,并探索總結,才能早日探索出一條真正適合我國圖書館采編業務管理模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