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莉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輿論引導,是“一定政黨、組織、群體、個人針對特定社會輿情,依據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來設置議題并進行議題互動,引導公眾達成社會共識,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社會信念,社會情感和社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①。馬克思任《萊茵報》主編時就提出“‘自由報刊’是社會輿論的產物,同樣,它也是‘制造輿論’”。②輿論引導往往反映并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欲求,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③然而,隨著社會各方面因素的發展,進行輿論引導的門檻越來越低,影響和改變社會公眾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成本越來越低。積極搶占輿論引導的主導權已經是當務之急。輿論引導,并非價值中立的活動,它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這就意味著輿論引導不能局限于單純的“意見引導”層面,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來把握輿論引導。
當今社會確實存在著一種輿論應該“非政治化”的觀點。歷史上人們對于輿論褒貶不一,在輿論引導中充斥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復雜的意見紛爭,多元的社會思潮,多樣的社會意識形態。作為并非價值中立的輿論引導行為,必然有其意識形態屬性。而在當下中國,在意識形態的傳播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捍衛意識形態的主導權。有人認為,黨和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使我國輿論引導成為“政治教化的手段”“統治的工具”,不能“與國際‘接軌’”。這種否定以思想政治教育視角進行輿論引導的觀點,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性。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能由人們憑主觀意志決定或由研究者隨意選擇,而是由當代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當下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據的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不容商榷,基于此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輿論引導必須占主導權。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中明確指出: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滅,群體的思想變會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個人會輕易地認同群體所提供的意見、想法和信念,并盲目地模仿群體中的其他人尤其是領導者的品格、特質以及行為和態度,以其價值規范作為塑造自己行為準則的依據。在這個心理轉變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占領輿論引導權,就能夠更好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新形勢下,突出輿論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回應時代的重要體現。
在輿論傳播呈現信息的裂變式發展狀況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也隨之呈現出裂變式的多樣化。面對相似或相近的社會問題,來自不同原生家庭、有著不同生長背景以及不同的社會經歷的人,所呈現出的輿論發聲往往有著巨大的差異。另外,“一觸即發”的信息傳播模式,信息量呈幾何倍數增長,紛繁復雜的知識信息在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教育過程中權威性的同時,對還不成熟的青年學生來說還意味堙沒其觀念。青年學生也適逢樂于自我表達以及參與社會問題討論的年齡段,他們的思想動態都能在其輿論發聲中里找到注腳。因此,切實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要積極開展輿論引導。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是輿論引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在于實踐,而真實的社會事件的傳播以及公共事件的輿論發酵是真實的實踐平臺,在輿論形成過程中,引導受教育者識別失實的傳播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應具備的輿論引導工作能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該有效回應社會思想動態??贪鍑烂C的理論、統一單向的理論灌輸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聯系學生對于輿論世界的所思所想,及時挖掘素材,引導學生的思想輿論。
創新思想引導方式,深化認識輿論類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輿論引導,要深化對輿論類別的認識,準確把握輿論所處的階段,分類開展引導。一是輿論處于醞釀階段時要提前介入。在輿論爆發前教育者應及時闡釋事情始末,防止被歪曲和異化,要從價值觀的角度形成好的輿論方向。二是輿論處于發展階段,要著力化解矛盾。利用網絡展現正確的觀點和意見,教師要在課堂上分析各種觀點形成的原因和合理成分,化解矛盾,再次表達正確的意見;三是輿論進入爆發階段,要著力澄清誤解。當人們對發生的事情表達明確的傾向性言論,形成破壞性導向時,教育者要疏導對立情緒,展開對話,展開討論,分析人們脫離輿論正常軌道的原因,并對正確認識的合理性進行闡述,從而澄清各種誤解,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
注 釋:
①劉春波.輿論引導的運行機制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視角.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1,38(6):31.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8.
③新華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