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全正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習近平新時代德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講話,提出了一系列針對當前國內國際形勢的方針、政策,其中德治思想在總書記治國理政中占有重要位置。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德治思想,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和改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推動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1]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我們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我們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夠真正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當家做主。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時也是一部探索史、抗爭史,而當代的中國正經歷著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越。在這一歷史時期只有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人民為中心的道德建設的價值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從革命到建設,再到改革,無不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完成的。把他的思想稱作強大的武器,使我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也是完全正確的。在新時代,德治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道德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原則,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下,我國道德建設才會在新時代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站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進行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習近平總書記把我國的道德建設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起來指導實踐的偉大創新。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時代的道德建設才會取得巨大進步,實現長足發展。
道德就其實質來說,是社會生活對人們一種要求,是調節各類社會關系的一種準則。由于人們在生活中總以一定的身份出現,處在一定的關系之中,因此,任何一個社會對人都有道德要求,一個國家的存在和發展也需要有明確的價值觀作導向。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提出了代表古希臘時期的核心價值觀“四主德”。隨后,亞里士多德繼承和發展了柏拉圖的“四主德”,其德性論代表作《尼各馬可倫理學》詳細論述了體現人類美德的“智慧、節制、勇敢、正義”。到了近代,西方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觀念深入人心。在我國封建社會也有核心價值觀,主要是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今天,我們國家經歷了滄桑巨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引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根本,是我國十幾億人民共同的價值標準和價值體現,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進行新時代道德建設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公開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精神,凝結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我們應該把它當作一種信仰去認識了解它,去用實際行動踐行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應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要求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德治。
習近平總書記常常提到:“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人的生存離不開道德,同樣一個國家的發展也離不開道德。對于個人來說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作引導,對國家來說需要有一個能夠被全社會所共同認可的價值體系。培養公民的價值認同也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德治思想的關鍵。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規范公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推動社會向上向善發展意義重大。
談論道德必然會涉及到“公德”與“私德”。自梁啟超以來便展開了關于“公德”和“私德”的討論。維新變法失敗后,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梁啟超為挽救民族危亡被迫流亡日本,創辦了《新民叢報》。在《新民叢報》中梁啟超站在了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寫下了《論公德》、《論私德》。梁啟超說:“人人獨善其身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謂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在我國封建社會強調的重點是私德,主張先私德后公德。個人品德的培養是應該放在諸如家庭美德、職業道德這一類的社會公德培養之前。儒家思想認為,一個人必須首先修心養性,而后才能具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能力。這與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是有很大關系的,這條道路對當時社會的發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過渡強調私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社會公德的建設。新時代,我們要更新自己的觀念,結合時代背景正確分析,找出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道德建設路徑。
今天,我國社會的政治趨于更加民主化、經濟更加繁榮化、文化更加先進化,我國傳統的先私德后公德的道路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必須在同時注重公德與私德的基礎上更加弘揚公德建設。因此,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上就提出了:“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2]時隔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提出:“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子、忠于祖國、忠于人民。”[3]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講到:“我們要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起航的地方。”[4]可見,總書記的德治思想不僅停留在國家層面也滲透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注重家庭、家教、家風。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培養的辯證看法。從封建社會的先私德后公德到今天的先公德后私德,這是公德道德建設路徑的重大變化,是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著眼于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的戰略決策,是推動我國道德建設的關鍵環節。
堅持法德并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多次強調,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二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只有牢牢地把自律和他律結合起來,讓法制和道德相互促進,共同發揮其作用,才能推動社會穩定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離不開德治,德治是法制的基礎,法律約束的是人們的行為,而道德影響的是人心。
落實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基本方略需要理清楚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從總體上說,道德是法律的較高要求,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一個社會只靠法律來維系其正常的社會秩序是不和諧的,同樣一個國家只講道德不講法律也是無法運轉的。從功能的角度來說,法律的主要功能是“懲惡”,而道德的主要功能是“揚善”。從兩者產生來源的角度來說,道德更多的是由人們的習慣養成和教導生成,而法律的制定則是人的理性的表現。因此,依法治國離不開道德,堅持德治與法治相結合,能夠充分發揮道德的力量,同時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使法律促進道德建設的完善,使道德成為法律效力發揮的最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十分重視教育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問題:高校需要栽培什么樣的人、用何種方式去培養以及培養是為了誰。另外總書記也著重指出高校教育的中心環節是立德樹人,思政教育不能零零散散,必須結合教學過程并貫穿始終,以此來為我國的高校教育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大,與北大師生共同交流了高校德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習近平主席時刻強調把德放在第一位。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站在新的時代,開啟新的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德治思想,無論是對于今天我國的道德建設還是對于今后的社會健康、和諧、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