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通 楊婷婷
(山東師范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實驗學校,山東 泰安 271000)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經典古詩文詞句優美、韻律和諧、意蘊深遠,是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民族傳統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進行閱讀教學,可以使小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體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語言魅力和知識,從而規范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個人言行。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基本以傳授式為主,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以語文教師為中心,語文教師的文化程度和知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接受水平。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學多是古文教學,對于古詩閱讀教學的涉及比較少,使得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難以進行滲透。另一方面一些語文教師為了追求知識講授速度,不注重古詩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導致小學生無法通過古詩閱讀了解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
誦讀教學是小學古詩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小學生在大量的古詩誦讀情況下,能夠對傳統文化的語言進行豐富的語言積累。體現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比較多,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新課程的教學標準,選擇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的語文古詩詞,讓學生進行古詩詞的誦讀,以在古詩的誦讀過程中,領悟到傳統文化在古詩詞中的體現形式。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的價值在于不僅能給人以藝術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因此,古詩文啟蒙教育對小學生學識與做人起到重要作用。我國詩歌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小學語文教材注意選擇一些淺顯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教授給學生,目的就是通過“一枝紅杏”,讓學生感受古文化的“滿園春色”。因此教學中,筆者認為絕不能為應付考試,把眼光僅限于教材所定的詩歌,而應開展大量古詩文導讀,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傳統文化中含有較多的民族習俗,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民俗習俗進行課外古詩閱讀教學,以加深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入感受。如王安生的《元日》這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傳統春節文化,給學生們進行古詩的滲透和講解,使得學生們能夠通過個人的傳統文化體會,明確知道這首詩描寫的作者心情與傳統文化。我國有很多關于描寫傳統文化的古詩詞,語文教師可以適當的講解一些含有傳統文化的古詩詞,以讓小學生感受中華的傳統文化。
一首古詩詞寥寥數十字,高度概括,加之古詩詞字義與現代漢語相差甚遠,如何讓學生理解詩詞的意思,歷來是古詩詞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詩詞的意思。1、釋詞聯句,理解句意。學生理解詩詞的意思往往是從一句句詩句開始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逐字逐詞解釋,在連起來理解詩句的意思。2、適時講解,幫助理解。在一些古今漢語字義有很大變化的字詞上,老師則要進行必要的講解,以免產生誤解。如“兒童急走追黃蝶”中的“走”在古漢語中是跑的意思,“卻看妻子愁何在”中“妻子”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這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予以講解,不然學生可能會出現誤解。3、適當“補”“調”,正確理解。古詩詞的語言高度精煉,在引導學生理解詩詞意思時,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把詩句的省略處補出來,如“五嶺逶迤騰細浪”一句,如何說五嶺像細浪,那是在紅軍的眼中,這在解釋時是要補出來的。理解“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時則要把前后進行調換才能解釋通,不能直譯。4、利用課文插圖,看圖解意。在蘇教版語文教材的課文幾乎都配有精美的插圖,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詩詞大意。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積淀著智慧結晶,映射著傳統文化精髓。誦讀經典古詩文,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心靈,在審美愉悅中培養語感,在輕松愜意中拓展知識。新課標將經典古詩文誦讀作為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及培養學生語言積累、理解、運用能力的重要抓手。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言論著作、詩詞曲賦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文化積累和語文功底是一個人整體素質水平的重要標志。熟讀、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化精品,是真正的語文基本功。通過廣泛古詩文群文閱讀,充分美讀感悟,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