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輝 馬金偉
(陜西省建筑職工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8)
課堂教學是高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教與學是課堂教學的兩大活動,教與學的關系,自古以來就是教育學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現在中國學校中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師生之間的相互推動,共同提高。
當下,我國高校課堂,多沿襲傳統的“講授法”教學。這樣的結果就是:一方面,學生接收知識的整個過程是被動的,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沒有被充分尊重;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缺乏互動交流,教師不能及時得到教學的反饋,教師努力的教,學生學的效果如何,教師并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以教師為主導,傳統講授式的課堂教學方式,重教輕學,導致高校課堂的教與學分離、嚴重失衡不對等。
眾所周知,高校課程的教學任務一般是由專門教授此門課程的教師承擔,教師上課來,下課即走,師生接觸時間僅局限于課堂。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課程的教學課時相較以前均進行了縮減,這樣導致在單位課時內往往要完成更多的教學內容,因此在高校課堂上,教師往往忙于完成教學任務,趕進度,無暇和學生進行過多互動交流,由此,教與學相分離,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很多課程,尤其是公共課,都是同年級的幾個班合在一起上,一名教師、面對上百名學生的大課在高校可謂司空見慣。這樣的弊端就是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后排的學生由于遠離講臺,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容易分心;教師把控課堂沒有小班上課那么容易,和學生互動、交流效果也遠不如小班教學。
目前高校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多側重于學生評教,而教師對學生的評學往往是以學期總體情況做出概括,極為籠統或干脆缺失。學生評教一般固定在期中或期末,由部分學生或較少由全體學生做出,而評價的結果多在學期末或新學期初反饋給教學管理者,作為了解教師教學情況的主要渠道。而教師本人,往往對于評價內容是不知情的,即使反饋給教師,也是于教學任務完成之后,時間上是滯后的。
教學相通就是在教學中,密切教與學的關系,將教與學融合。強調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作用,相互了解、相互溝通、相互切磋,以此促進教學相長??梢哉f,教學相通是教學相長的前提。
在互動式教、學中,學生可以分組,對課程的相關案例、課題進行研究。研究的過程,既是學生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師生探討交流的過程。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相互“對話”的關系。
在高校課堂上,借助集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諸多元素為一體的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動畫演示,微課、慕課播放等,可以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將一些教學中學生不易理解的、難以想象的、用常規方法難以表達的知識內容,轉化為豐富生動的圖片或動畫,直觀、具體的展現和闡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教學重點、難點,在有限的課堂內,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和學生是高校課堂教學的直接參與者,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教師和學生最有發言權。實行師生互評,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創新意識、思想認識、學習價值觀、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自我概念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評價。師、生互評,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同一空間發生碰撞,相互砥礪。
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課堂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逐步養成主動參與評價的意識。這種互評機制,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動態調整教學;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中,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感,在師生互動中加強學習的積極性。
當然,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由多方面的評價構成,高校要把握好評價的原則,在多元化評價的基礎上重視師生課堂互評,才能讓評價切實幫助到教學,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
電子時代的到來,讓人與人的交流更加便捷。高校當然也可以引薦當下先進的通訊手段和靈活的多媒體、互聯網方式,增強師生的互通交流。微信、QQ、公眾號,微課、慕課等,突破師生課堂交流的局限,增加了教師和學生課堂以外的交流,讓師生的溝通隨時、隨地,常態化。例如,學生可以在微信里對每節課上課的感受,老師上課的方式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師可以采納,對于有不同的意見也可以及時溝通,真正做到教學互動。
信息時代的今天,高校需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框架,構建多時空、多融合的教學模式,教與學相通才能相長,真正回歸高校課堂開放包容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