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哲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159)
詩歌在中國流傳已久,是一種最古老的文學形式,人們吟之唱之。舞之蹈之,借以表達思想感情。所以詩歌極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且常常借景抒情,因此漢語詩歌充分表現了語言的感覺美、意象美和韻律美。詩歌之美在于意境的營造,以文字和韻律之美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而譯詩既要符合詩歌的一般特點,又要迎合譯入語讀者的口味。
情與景是詩歌創作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古人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明·胡應麟《詩藪》),近代學者王國維曾說過:“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景,存于外;情,發乎內。相同的景物在不同心情的觀察者看來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詩歌創作中,作者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景物互動、交融,方能達到情景交融,表達當下思想感情的效果。
但不管是由情及景還是由景及情,詩歌中的情與景是有主次之分的,正如李漁所說:“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情制約著景,景容載著情,同是賞月之境,獨在異鄉為異客之人,與合家團圓共舉杯之人的心理感受不同,對于同一輪月亮抒發的感情也截然不同。所以說景物是載體,情感是靈魂。漢語詩歌很少有單獨詠物寫景而不涉及情感的,正所謂情景交融。
文學作品中多用“景”,“情”,“意”,“境”的描述來承載和傳達人們的感情、信念、追求等。漢語詩詞的景語和情語不只在音律上富有節奏感,瑯瑯上口而且還是真實情感的抒發和表達。這樣代代相傳,人們總是在不同的階段和時代重溫作者的思緒,引發人們的情思和深刻的思考。
那么詩歌中究竟是先有情還是先有景呢?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一種是觸景生情。在這種情況下,是先有景,再生情。本來心情平靜,但是由于景物的觸動,有感而發。比如在黃巢創作的《題菊花》中,他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南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在這首詩中,黃巢看到菊花開時因秋季天氣肅殺,就是蝴蝶也不愿飛來,感嘆了菊花的生不逢時,同時也表達出自己想要改變命運的決心和魄力。
還有一種是寓情于景。在這種情況下,是先有情,后有景。詩人營造出的環境完全受情感的左右和影響,給客觀的景物賦予情感的色彩,著重描述景色,看不到對情感的直接抒發,可是仔細品味,詩人的一切感情都蘊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了。
第三種是借景抒情。在此情況下,情是重點,客觀的景物和意象只起到媒介的作用。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會忽視景的存在,只深深感受到想要傳遞的感情。
人從景語情語達到認知,就是通過事物的表像達到“知”的抽象認識。景語情語就是意境,就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反映,也是主體自己感情的化身。通過語言的藝術加工,客觀存在的自然環境就多了幾分色彩,在不同的人讀來,會產生很微妙的心理感受,這也是詩歌的魅力之所在。由語言所營造的意境既朦朧,又真實,結合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情感經歷,讓人浮想聯翩,超越自我。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詩歌都是流傳已久的文字形式。但是,不同語言的表達途徑是不一的。不同的文化傳統,人的認知方式不同。西方文化強調客觀性。于是,西方人思維和語言的特質表現為確定性和形式化。所以,西方人認識事物強調客觀,語言表達注重邏輯性、客觀性,行文習慣于使用表達明晰、肯定的語氣。比如,西方愛情詩歌在表達是直露開放的,西方文化以真為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所以在西方人看來,愛在心中的話,就可以大膽地表達出來,追求真愛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如彭斯的一首深受大眾喜愛的作品《一朵紅紅的玫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與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國人在認知事物上受天人合一思想影響,對于個體的情感給予更多關注,更多依賴于直覺,或主體的體驗。往往將個人的感受或判斷加載于文字描述之中,反映在詩歌上,在情景交融之中,是含蓄的思想表達。
漢英詩歌的互譯,對于情與景的理解與傳達是翻譯過程中需特別關注的部分,首先要對漢語詩歌的創作背景和營造的情與景有正確的理解,不能夠望文生義,要了解詩人在創作過程中是因何事有感而發,借景生情,然后再按照英語讀者的語言習慣營造出類似的情感表達的意境。當然,由于文化的差異,百分之百的情景傳遞只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只有有了這樣的意識,才能讓漢語詩歌英譯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與景是中國傳統詩學的一對重要概念。詩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話語組織和表現出來的,被賦予了情感內涵的畫面。正如王夫之所言:“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由此可見,情與景原是不可分離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也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所以,盡管情和景之間的關系有多種形式,但唯其相融相契,才稱之為“詩”,這是中國古典抒情詩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對于漢詩英譯來說,只有將這種情與景傳達到英語譯文當中去才是真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