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
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科技創新交流中心的思路與路徑研究
王 靜1,2
(1.西北政法大學 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2.西北政法大學 商務信用風險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3)
首先分析西安科技創新交流中心布局的功能定位、總體布局及發展思路。系統研究了西安科技創新交流中心的重點產業選擇及路徑選擇,提出了西安科技創新交流中心驅動戰略和創新能力建設實施路徑。研究表明:重點:西安高新區西部中央創新區(CID);核心: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之都”;主線:加強供給側改革。能夠更好的發揮西安自身資源優勢。圍繞“重點、核心、主線”建立協同建設模式,能夠為西安發展注入活力、增添動力。把握好發展機遇,為“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思路提供參考。
西安;絲綢之路;科技創新;交流中心;思路與路徑
根據西安區位特點,“十三五”期間由于陜西發展的溢出效應,西安區域發展將因此受益,其發展勢頭良好。因此,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形成西安“西產南繁”的發展格局,以西部發展是重點,依托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咸新區的科技產業帶動。按照“西部體現產業支撐”要求,利用存量工業土地推進產業升級轉型和城市公共環境配套,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南部地區以“人文、生態”理念為引領,重點培育商務商貿、文化創意、休閑娛樂、生態宜居四大功能,著力體現繁榮繁華的都市形象[1]。
世界范圍的產業發展新趨勢表明,未來產品競爭優勢將主要來自更加靈活、更經濟的生產,來自更具個性化、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從陜西全省空間格局來看,西安地屬整個中心城區地塊。依據大都市研發、創新企業向中心城區集聚這一趨勢,表明西安符合科技創新產業布局的規律,借助土地資源的比較優勢,客觀上有條件進一步吸引創新型企業,形成陜西及西部的科技中心。因此,西安絲綢之路科技創新交流中心的開發建設,能夠提高西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縮小與周邊先開發地區的差距,彌補陜西城市核心圈整體布局中“功能塌陷”短板,從而形成協同發展效應,提升整個城市核心圈的綜合功能能級,這將有利于陜西城市布局,發揮“一帶一路”平臺建設中的先行作用[2]。
通過羅蘭貝格分析法,從產業的發展前景(產業吸引力)和內部承接力(布局可能性)兩個維度,對所有行業進行篩選,確定適合西安市發展的具體產業:研發服務、節能環保產業(節能環保技術服務、環境咨詢服務、合同能源管理等)、文化創意產業(文化與科技融合、規劃設計、工程設計、工業設計、材料設計、服裝設計)、健康產業(養老產業、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云數據處理、移動互聯、電子商務)、都市時尚產業(出版印刷、服裝時尚)、物聯網產業(智慧物流、移動商務、智慧家居、智慧醫療)[3]。
此外,除了上述產業外,“十三五”期間西安應啟動“芝麻戰略”,聚沙成塔,為西安經濟尋找更多支點[4]。作為中心城區,西安具有發展各種傳統和現代服務業的良好條件。宏觀經濟衰退的時候,許多總體規模不大的服務業領域受到的影響并不大,將它們聚集起來,對整個經濟的貢獻也非常可觀。雖然這些服務業行業目前規模尚小,但是增長潛力很大,未來發展前景可觀。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成長,可能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能夠聚沙成塔,成為整個區域新的支柱行業,對區域發展形成有力支撐[5]。
1.對接聯動,培育發展信息服務業
在整個新技術革命大周期內,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領域將不斷擴展,新的業態將不斷衍生出來。在上海等很多大城市,信息服務業都已成為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的第二大現代服務業,并且仍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6]。西安的信息服務業具有一定基礎,應大力加強產業鏈構建,促進信息服務企業在西安的不斷集聚,為拉動西安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2.把握機遇,做強科技服務業
以商務樓宇為載體,努力創造有利于科技創新要素交易、流動和轉化的服務平臺。繼續推進孵化器、創業園和加速器的功能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的會計、法律、咨詢、評估等科技服務機構進駐,培育以技術交易、技術經紀、技術咨詢、技術評估、專利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創新服務鏈,促進專業服務業與研發設計業互動發展,切實推動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運作[7]。
3.創新引領,做大研發設計業
重點提升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的科技研發、技術服務功能;積極承擔云計算、物聯網等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積極吸引國內外業務流程外包(BP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龍頭企業入駐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咸新區,扶持服務外包企業向高級信息服務型企業的升級[8]。
4.營造環境,做優配套服務業
以未來高素質人口規模和結構相匹配為標準,加快發展商業商貿、特色餐飲、休閑娛樂和房地產業等關聯服務業,改善區域生態、生活、生產綜合環境,不斷增強城區綜合服務功能;重點引進三星級和四星級賓館,依托西安“八水繞長安”生態資源,促進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
加快以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龍頭的西安西部區域的開發建設對西安“十三五”整體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中央創新區(Central Innovation District,簡稱CID)是近年來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與中央商務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簡稱CBD)在提法上類似,但功能上有明顯差異的一個概念。它在一個城市內部的空間上,既不適合在非常核心的城區,也不適合在非常偏僻的郊區[9]。原因在于,城市核心區是CBD的功能所在,是金融等能“直接”創造“財富”的地方,CID難以與其競爭高額的商務成本;而過于偏僻的郊區創新要素不足,難以支撐CID所需要的高密度知識流。可以看出,CID的特點與西安市的區位特點高度契合。
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協調利用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的發展特征[10],加強建設絲路科創中心、開創內陸開放高地。
充分利用西安高新區的品牌優勢和政策紅利,加上自身靠近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充足空間載體優勢,地處西安西部區域的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咸新區,毫無疑問將成為西安“十三五”的重要動力源。對陜西省而言,分園建設將有助于進一步整合區域特色產業資源,凸顯“西安高新區”品牌引領示范,放大政策效應,促進集約化發展,有利于全市整體的創新競爭力[11]。
供給側改革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一條主線。西安高新區2017年目標責任書簽訂大會,讓這一愿景更加清晰呈現。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高新區將重點推進包括自主創新能力躍升、高端產業升級跨越、創新要素高度聚集在內的五大戰略,領跑“品質西安”經濟建設。全年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及全球知名企業研發中心15家;新增各類孵化平臺20家;新興產業實現在地產值150億元[12]。在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將成為西安高新區依托國家“一帶一路”和西安創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戰略、把握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歷史機遇的必然選擇。
[1] 王友發,周獻中.國內外智能制造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J].中國科技論壇,2017(4):154-160.
[2] 顧華詳.推進西部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34-137.
[3] 王媛媛.智能制造領域研究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J].工業經濟論壇,2016,3(5):530-537.
[4] 楊莉莉,王宏起.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及對策[J].科技與管理,2017,10(2):134-137
[5] 郝云宏,曲亮,王淑賢.從WTO規則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政府扶持體系[J].經濟師,2015(5):93-96.
[6] 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2014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236-241.
[7] 肖士恩,雷家篌,劉文艷.科技創新政策評估的理論與方法初探[J].中國科技論壇,2017(5):127-131.
[8] 黃魯成,張淑謙.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初探[J].科學管理研究,2016,25(1):134-137.
[9] 秦艷紅.高新區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發展實證分析[J].科技與管理,2015,11(4):134-137.
[10] 仲為國,彭紀生,孫文祥.政策測量、政策協同與技術績效:基于中國創新政策的實證研究(1978-2006)[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3):53-58.
[11] 郝瑩瑩,杜德斌,智瑞芝.R&D政策及其空間效應—歐盟經驗與借鑒意義[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3):65-69.
[12] 吳忠澤.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科技創新促進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對中南地區科技工作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4):58-62.
[責任編輯:思涵]
2018-03-26
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模式與機制創新研究,編號:18BJY089,階段性成果。
王靜,女,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工學博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碩士生導師,西北政法大學商務信用風險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主要為產業經濟學、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風險與危機管理。
G212
A
1672-8122(2018)06-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