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當
?
淺析無現金時代下電信監管與網絡治理防控
左 當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互聯網+手機支付”雙重驅動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支付寶、微信錢包的出現,迎來了“手機在手,萬事皆有”無現金時代。出門可以不帶錢包,但手機必不可少,形成了手機從不離手的現狀,使得小偷無路可偷。但是,在手機智能支付便捷人們的生活的同時,其伴隨而來的弊端也在逐年顯現。尤其是近年來,“互聯網+”不斷發展,電信詐騙分子的犯罪手段也在“日益精進”。詐騙案件層出不窮,詐騙方式千奇百態,讓人們防不勝防。由信息泄露導致的“精準詐騙”令人心驚不已。鑒于此,信息泄露的相關懲治,加強電信監管、網絡治理的相關機制也亟待健全完善。
信息泄露;電信詐騙;網絡治理;防控對策
2018年2月2日,天津市公安局刑偵局聯合印度尼西亞警方經過近半年的偵查,成功搗毀藏匿在位于巴厘島的3個電信網絡詐騙窩點,抓獲了55名涉嫌冒充“公檢法”實施網絡電信詐騙的犯罪嫌疑人。百度關鍵詞“電信詐騙” 搜索指數為11,300,000。“互聯網+手機支付”加速發展的同時,電信詐騙手段也在快速與互聯網融合。2016年,先有百度競價排名,莆田系軍區武警總醫院醫療亂象間接導致魏則西之死;后有徐玉玉遭受信息販賣落入詐騙販子之手香消玉殞,推動我國法制化進程;2017年又有李文星間接死于審核不嚴的網絡招聘平臺。接連不斷的電信詐騙案破壞了社會公信力。
小偷身手狡詐,行竊手段高明。但不管小偷的行竊手段如何五花八門,支付寶、微信錢包的使用,無現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小偷這門職業。
“互聯網+智能支付”的雙重驅動,電信詐騙的手段也在融合高新技術“與時俱進”。從傳統的刮刮卡詐騙到虛擬網絡詐騙,詐騙方式之多令人瞠目結舌。電信詐騙犯罪分子利用通信技術的虛擬性、跨時空性、便捷性,通過短信群發器群發詐騙短信、采用改號軟件、VOIP網絡電話等方式編造詐騙信息,“廣撒網”;其次想方設法或購買或盜取被害人個人信息,從而把握被害人最新動態進而“精準下套”。
如今,電信詐騙犯罪案件的偵破越來越困難,主要表現在:(1)電信詐騙分子的窩點不斷擴大,目前已經由境內向境外轉移;(2)詐騙犯罪分子由單一犯罪向集團化規模演變,組織嚴密,分工明確,話務組、辦卡組、轉賬組、取款組,相互獨立、相互分散;(3)電信詐騙分子的詐騙手段與詐騙方式呈現越來越隱蔽。(4)詐騙手法不斷地升級。詐騙分子廣泛購買受害人精準的動態信息,針對個人精心設局,實施“精準詐騙”,詐騙不成,便恐嚇、勒索。(5)電信詐騙分子緊跟社會熱點實施案件布局。電信詐騙犯罪分子利用網絡熱點事件或最新的電視節目動態編造虛假信息實施詐騙行為。
據統計,詐騙形式高達數十種,并且仍在持續升級,揭秘主要的詐騙套路如表1所示。

表1 電信詐騙套路揭秘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電信詐騙結合高新技術,形成了“高科技作案”模式,導致犯罪分子獲得更高效率的詐騙行為和更隱秘逃脫線路。其特點體現如表2所示。應對此類案件,國家的法律也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工信部需加強攔截技術與攔截軟件的研發,過濾可疑信息,建立個人信息保護系統。

表2 電信詐騙特點分析
魏則西事件、徐玉玉事件、李文星事件,推動了法制化進程,但人們不希望樁樁件件的“進步”都要用生命來督促。民意的浪潮不再是無意義的水滴,李文星事件暴露了網絡招聘平臺“公開販賣”求職者信息的“犯罪事實”和嚴重失誤的平臺審核機制。公眾憤怒于被害者掏錢置頂的簡歷被不法分子“合理利用”。對此,追究相關平臺的責任勢在必行;網絡招聘審核機制也亟待規范。網絡監管部門亟待出臺明確的獎懲制度;媒體部門的監督不做馬后炮;公民的素質教育,掃盲行動還要繼續;弱勢群體在面對電信詐騙時要冷靜從容、仔細核實情況。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分子有過墻梯,國家也要健全和完善刑事法律體系和民事法律體系。類型欺詐的舉證責任、規則機制、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以及案件管轄權等都需要有明確的界定。
互聯網+電信監管,完善預防和打擊電信詐騙,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監管體系。從銀行賬戶實名制到用戶身份識別系統的開發;從銀行分級管理到責任具體個人化;電信運營商要規范對改號軟件、偽基站等設備的管理;媒體部門要營造好讓詐騙分子不敢實施詐騙和不易實施詐騙的宏觀社會氛圍。[1]媒體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門戶網站、智能移動終端等平臺廣泛報道和積極宣傳打擊電信詐騙的決心,揭露各類詐騙套路,形成對電信詐騙的零容忍強高壓態勢。提醒廣大民眾拒接顯示有400、170虛擬電話、一號通、商務總機、VOIP網絡電話等來電。
教育部門通過各方渠道的教育和培訓,尤其是要擴大對落后地區以及信息閉塞地區的教育和培訓,使廣大民眾快速識別電信詐騙手法;提高對個人信息(銀行賬戶、有效證件等)的保護意識。
公安警署部門應強化跨區跨境協作機制。必要時聯合軍方部隊的專門人才開展打擊犯罪活動。刑偵與網客、技偵、網偵等相關各警的溝通交流機制建設,此外,公安部門的人事管理績效考核獎懲機制也亟待完善健全。應對電信詐騙,世界各國也在做出相應防范措施,如表3所示。
公安部應該推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加大科技強警力度,研發攔截類似詐騙信息、詐騙電話的的軟件,提高對境內外詐騙電話的識別、監測、攔截,建立顯示騷擾與詐騙電話標識平臺,加強對電信運營商的通信業務的監督、評估和安全風險控制;明確主管部門的相關職責,落實行業規范,完善我國電信詐騙監管體系。

表3 國外應對電信詐騙的措施
加強對銀行、證券所等金融機構以及電商平臺的監管,建立健全挽救措施機制;如銀行賬戶信息快速查詢機制、電話號碼核實機制、IP地址鎖定機制、電腦硬盤序列號和手機IMEI地址、網購物流地址及其相關的快速查詢機制。完善交易記錄保存制度(交易數據信息、業務憑證、賬簿及相關規定要求的反映交易真實情況的合同、單據、業務函件和其他資料等)。
強化網絡平臺的監管。通過過程監控、禁用改號軟件、嚴密開戶審核機制、加強信息數據的防范措施、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技術、建立個人信息保護系統。犯罪分子利用技術實施“高科技犯罪”,工信部也可用高新技術加強攔截。
電信詐騙由“四處撒網”升級到“精準詐騙”,產業鏈式發展。詐騙分子精準掌握了考生的學籍異動以及清華大學老師售賣房產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設計陷阱,令人防不勝防。盡管中、日、韓與東盟國家參與締結或簽署并批準生效實施了《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但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個人信息隱秘性缺失,大數據為電信詐騙分子利用,個人信息的刑事法保護存在困境,被害人防范意識欠缺[2],金融機制防守存在漏洞,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時提出:“要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加快構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增強網絡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懾能力。”
網絡治理應融合公司治理(如阿里“合伙人”、海爾“小微創客”)從治理環境到機制再到目標形成聯合。[3]針對治理環境四重維度即供給穩定狀態下需求的不確定性、定制交易中的人力資產專用性、時間緊迫下的任務復雜性、網絡團體間的交易頻繁性結合公司治理網絡。意義在于其能夠達成集體的共識與許可,進而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加速信息傳遞與拓展信息的傳播范圍從而達到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形成互動與整體的機制,從而彌補公司結構治理的滯后性缺陷。[4]
重視網絡空間安全戰略頂層設計。政府部門要完善政策、健全法制、強化執法、打擊電信詐騙犯罪,推動網絡空間法治化進程;各大互聯網企業也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保護用戶隱私,保障用戶數據安全,維護網民權益;網絡社會組織要加強行業自律,推動網上誠信體系建設,有力懲戒違法失信行為;專家學者、新聞媒體部、網絡從業人員要促進建立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網絡安全的強大合力。借鑒今日頭條“頭條號”,通過技術的開放與平臺的賦能應對突發情況,利用智能傳感器對詐騙信息進行監測、防御與警報。
無現金時代,便捷的生活與風險同在。面對“精準陷阱”,要提高警惕,靈活應變并快速核實;不輕信來陌生來電和短信,不隨意透露真實身份、有效證件等信息。公安部要從根源營造安全的網絡環境、建立跨區域協同破案機制,銀行和工信部門大力配合,政府加強對各行業的監管,積極引進和研發攔截技術,拆毀犯罪分子作案平臺。響應習總書記號召,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抓緊時機制定立法規范,完善互聯網信息的內容管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網絡空間,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1] 吳朝平.“互聯網+”背景下電信詐騙的發展變化及其防控[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
[2] 李佳穎.電信詐騙監管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7.
[3] 李維安,林潤輝,范建紅.網絡治理研究前沿與述評[J].南開管理評論,2014(05).
[4] 彭正根.網絡治理理論探析[J].中國軟科學,2002(03).
[責任編輯:東方緒]
左當,女,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廣播電視與數字傳播研究。
G206
A
1672-8122(2018)06-0030-02
201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