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
?
博物館文化與城市形象傳播研究——以西安地區為例
陳 瑤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城市文化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博物館文化成為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載體,展現了城市的發展歷程,一個城市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方面都可以從博物館中溯源,博物館因此也成為人們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以及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博物館文化作為出發點,探索其在城市形象傳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博物館文化;城市形象;傳播
于鬧市中靜立,在方寸間覽千年,那就是博物館。博物館不僅僅是保藏與展示文物的場所,也承擔著為公眾增長知識、提升文化素養等的社會使命。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博物館進行了定義——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綠洲和城市的客廳[1]。博物館在建立初期就明確為“城市文化設施”和“城市文化資產”,隨著公共化、現代化不斷發展,博物館的職能也不斷擴大,因城市發展而發展。作為保存城市歷史記憶和文化之根的場所,博物館通過展覽、教育、宣傳等方式詮釋文化,把城市發展的過程留存下來,進而變成了一座城市的標志和名片。
博物館憑借承載城市文化記憶的藏品以及無形的文化資產,成為一座城市的窗口。它以出土文物、居住形態、建筑遺址、城市傳統風貌、文化氣質以及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等方面為載體,展示城市的形象。西安有超過三千年的城市歷史,它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整個西安城可認為是一座巨型博物館,它也成為我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3]。
西安市占地面積9983平方公里,有八百多萬的常住人口,由十一個市轄區和兩個市轄縣組成。西安是華夏文明重要見證地區,同時也是目前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科技文化的重要基地。它豐富的文化底蘊也為西安市形象傳播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目前,西安市已擁有歷史文化、教育藝術、自然觀光、民俗風情等門類博物館120余座,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
除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等知名景點外,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民俗風情、大唐西市博物館的絲路文化、秦磚漢瓦博物館的瓦當等,這些年來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西安博物館建設不僅在內容豐富多彩,技術上也在不斷發展。2018年5月18日,在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陜西數字博物館移動館正式啟動,旨在通過數字化方式挖掘博物館背后所蘊藏的文化積淀,延伸傳統文物展示方式,為觀眾提供了解陜西文物、文化及中華文明的可移動互動媒介。
盡管西安擁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桂冠,但西安在博物館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包括:相關產業與市場發展緩慢、收入及經費不足、展品吸引力低、博物館可及性低等。博物館作為城市的文化坐標,需要跟上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相關配套措施,助力城市博物館事業正式化、正常化、特色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每個城市都有各種不同主題的博物館,所有的博物館都凝聚了人類發展的歷史,這不僅是人類生產力的體現,也是人類的發展史。全面學習博物館藏品的內涵,對于人們了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有重要的幫助,同時也是人們社會學習的大課堂。
不同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物質文化特征。每座城市由于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人文因素等形成各具地域差異的城市文化記憶[4,5],實踐證明,文化對一座城市的影響往往比經濟或其他方面有著更持久、更廣泛、更深刻的影響。文物展覽具有形象易懂、雅俗共賞的特點,人們來到博物館就可以通過觀覽展品,更為具體、真實、貼切、清晰地感受城市的文化,博物館的這一功能是其他任何物質載體都無法取代的。
西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決定了西安地區博物館的豐富性,既有西安碑林博物館、大明宮遺址博物館這樣的歷史文物鑒賞類的博物館,又有西安大唐芙蓉園藝術博物館這樣的城市風光游覽類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充分體現出西安千年古都獨有的歷史文化特色。除了文物展示和城市游覽等特色博物館外,西安的博物館建設還包括民俗文化類,例如以民俗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收藏、研究和展示為主的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館,館內不僅保留著明清風格的趙家門樓,還有8600多根精美的石雕拴馬樁,更有剛直高亢的老腔表演。不同類型的博物館與眾多民間文物藏品,共同展示了豐富的西安城市文化。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社會文化的收藏室,它能夠全面的保留一座城市的科學技術、文化和歷史的發展變遷,能夠讓人們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水平,為快節奏的生活帶來一方靜謐。博物館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是區域文化的見證和保留處所,這也是博物館不僅服務社會同時塑造區域文化的重要表現[6]。所以說,博物館對于展現城市的社會文化形象具有先天優勢,同時能夠加強城市生活的人們對于這座城市的認同感。
眾所周知,西安有5500多年的建城史以及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是十三朝古都,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保存完整的古都風貌。除了四大遺址與鐘樓、鼓樓、城墻這些古跡,西安其他地方已經很少能看到古都的風貌,某種程度上,現代化進程“吞噬”了歷史性。由此,博物館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陜西歷史博物館以歷史進程為線索揭示陜西地區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西安博物院以建都史為主線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發展史和都城社會生活狀況,同時建有隋唐、漢、宋元、明清時期的城市模型。這些博物館基本是由于保存有重要的文物館藏、或過去是名人故居、或是特定主題的見證點、或博物館本身具有各種資源,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縮影,它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與名氣可以表現城市的形象。
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開始關注精神追求。歌德說過:“博物館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種場。”博物館的“育種”職能,指出了博物館對于塑造精神文化形象的重要性。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博物館就是城市的靈魂寄托。如果一座城市沒有博物館,那么這終究是一座缺少靈魂歸宿的城市[7]。博物館不僅承載著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也能給一個城市帶來創新的靈感,是創造文化的搖籃,通過歷史的經驗來總結發展的規律,反映一個時代最典型的文化樣式,是一座城市文化發展的指向標。
博物館作為城市文化的代表,它在形塑城市形象過程中有形或無形地沉淀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我不在博物館,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西方將博物館作為市民休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是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的家園,這種社會風俗也內化為城市的形象。
我國近些年越來越注重文化培育,博物館的功能也越來越豐富。如今,很多外交活動、政治活動都選擇在當地的博物館中舉行,這樣可以更好地展現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當城市的博物館能夠作為當地政府外交會客的場所,其在推動這座城市的發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是相當重要的。同時,愛國主義教育博物館對于年輕人能夠更加形象生動地了解家鄉的發展歷程有著重要影響。博物館所陳列的物品是對往事的見證,相較于報告和演講,這種形式更能深刻認識歷史。同時,博物館中的藏品也能夠展現我國古代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文明,提高人們對城市的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為進一步挖掘西安市博物館的歷史文化內涵,促進西安市文化事業發展,西安市在每年春節、元旦、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自1993年以來,小雁塔院內每年舉行鳴鐘祈福活動,雁塔敲鐘成為古城文化生活的一個品牌。今年春節,為打造“西安中國年”的文化品牌,西安市文博部門通過舉辦陳列展覽、展覽下鄉、燈謎競猜、民俗展演、新年祈福活動等文化活動,利用博物館社會職責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示了新時代下西安全新的城市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城市必須認識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文化環境的多元性……是這些文化資產讓我們擁有了更開放、更包容的社會。博物館的氣質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植入到市民生活中,成為一座城市文化品味、風尚氣質的體現。博物館事業以及與此有關的文化活動,促使博物館事業不斷發展,促進城市形象不斷提升。目前,陜西省博物館數量以年均7%的增長率穩步增長,西安“博物館之都”計劃正在進行時,博物館引領城市文化、弘揚城市精神的重要作用不斷強化,同時,西安市博物館也肩負更多的使命,面對更多的挑戰,促進城市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1] 劉林睿,胡保華.博物館助力城市形象塑造——以東莞民辦產業配套類博物館為例[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7,24(6):13-18.
[2] 黃麗華.博物館文化傳播與城市形象建構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7.
[3] 溫冰.如何利用城市文化資源凸顯城市形象——以中國客家博物館為例[J].客家文博,2016(2):87-90.
[4] 于峰,尹燕波.博物館展示藝術設計對城市形象的塑造與提升[J].藝術評論,2016(7):150-153.
[5] 郭新志.城市博物館信息傳播與城市文化形象彰顯[J].客家文博,2016(1):22-26.
[6] 孫毓.城市博物館地域文化展示淺析[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9(6):72-73.
[7] 陳偉平.博物館與現代城市形象職能[A].浙江省博物館學會.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4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4:6.
[責任編輯:思涵]
2018-04-29
陳瑤,女,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城市傳播研究。
G122
A
1672-8122(2018)06-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