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恬 西安思源學院
大眾審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社會發展階段性審美意識,而這種審美意識必然會作用于當時的藝術創作活動。大眾審美對中國畫的變革影響自“文人畫”開始至今,從未間斷,尤其在當代,大眾審美對中國畫的影響更是亙古未有,無論是筆墨造型語言還是繪畫本質屬性都因大眾審美而變得更加豐富、更加獨特。
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眾審美也隨之經歷了多元化發展歷程。大眾審美到了真正回歸自我的時刻,同時更加注重自我的表達和感受,呈現出泛化特征。文化從最初狹窄的特定藝術種類,擴張到人類所有的精神領域和意識領域,甚至是單純的欲望領域。尤其是大眾文化崛起以后,日常生活都趨于審美化,原先經典美學中對立范疇——審美現代性與日常性,從針鋒相對走向了和諧統一;更讓人矚目的是經典美學一直以來極力否定和排斥打壓的物質功利性,在當代審美語境中一躍成為美的代言人和主角。總之,當代審美的外延與內涵都得到了明顯地擴大與延伸,日常生活之中無處不存在美。
中國藝術發展審美的時代性始終建立在自己文化體系之上,在語言形式上是對傳統語境的重新釋讀和釋放。大眾審美的變化使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也相應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代中國藝術逐漸深入社會生活當中,普通大眾從觀念上突破了對傳統美學的界定,大眾化作為藝術審美發展的趨勢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中國畫,又被稱作國畫,是現代社會對中國傳統繪畫所給出的泛稱。主要是指通過使用毛筆、墨汁以及顏料在絹或是宣紙上進行繪畫創作的藝術形式,主要包括彩墨畫、水墨畫、工筆重彩畫等。而所謂當代中國畫,是較傳統的中國畫而言的。明清之前,無論是從技法表現還是從內容選擇上來看,中國畫所呈現的都是追尋傳統繪畫模式,完全體現傳統繪畫特征,所以被稱作傳統中國畫。而到了五四運動以后,無論是從中國畫的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來看,中國畫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后現代主義以及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使得中國畫融進了很多現代的元素,從而形成既有傳統中國畫元素又具有西方現代元素以及當下時代特征的“新式”中國畫。
任何一種事物如果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的需要而不斷地自我創新和改變,就會被大眾漸漸遺忘甚至慢慢走向消亡。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表類型之一,也在發生著變化。
中國畫最早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可以上溯至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的繪畫。郎氏將西方透視學的三維空間與中國傳統繪畫二維空間相結合,客觀上增強了中國畫的真實感,不過當時的影響只局限于皇家宮廷之內而并未形成民間效應。真正變革創新的,則是清末民初的嶺南畫派,當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人率先倡導繪畫寫生,并借鑒東洋繪畫和西方繪畫光影表現技法,發起近代中國畫自我變革的首次壯舉。之后的徐悲鴻、蔣兆和等人兼具中西繪畫之長,形成的“徐蔣體系”更是影響至今。近現代的中國藝術家,受到西方藝術新思潮的影響,成就了獨具一格的繪畫面貌。諸如林風眠、關良、賴少其、吳冠中等人,都從不同的層面結合西方繪畫藝術語言,對中國傳統繪畫做出重大革新。
當代中國畫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窺視當今世界,并以有別于前人的表現形式來描繪其心中的意境。他們有選擇性地繼承和弘揚中國畫的優良傳統,并賦以時代筆墨語言形式,使其適應當今社會審美需求。藝術是多元化的表達形式,也是一種個性化的文化表述方式。藝術的風格不可能固化不變,我們應當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去探索其發展的可能性。然而,只有立足傳統,放眼世界,開拓未來,才有可能樹立一種既有中國傳統因素,又充滿著時代精神氣息的當代中國畫藝術。
受當下大眾審美多元化的影響,中國畫的表現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無論是寫意、抽象還是寫實都不滿足于固有形式語言,作品除了體現時代性之外,更追求對作品意象語言的表達。跟隨時代變遷,中國畫的意境追求朝著生命激情表現的方向轉變,大眾對于中國畫的審美需求也越來越具有時代氣息。
任何藝術形式的發展,都同社會歷史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同樣,現代中國畫也是時代精神發展的產物,具有明顯的時代印記,隨著中國畫和西方藝術的不斷融合,中國畫的創作途徑得到了極大拓展,無論是創作形式還是創作質量都有了提高,這也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與此同時,現代中國畫的審美取向也正朝著全球化和時代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