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霞 山西省臨汾市文化藝術學校
文章以高校舞蹈教育為研究對象,從其發展現狀出發,歸納出舞蹈教育的真正內涵認識、舞蹈教育結構完善以及藝術實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這些方面提出改革對策,以期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高校舞蹈教育,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舞蹈人才。
自舞蹈教育專業被引入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后,舞蹈教育就成了一門具有專業性、 統一性、目的性的教育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備受重視。然而,從高校舞蹈教育的開展情況來看,不少舞蹈教育工作者以及舞蹈專業的學生,均將舞蹈視為搖手、扭腰、抬腿等簡單的肢體動作,忽視舞蹈教育以及舞蹈表演活動所具備的深刻內涵以及內在價值,將舞蹈課程視為鍛煉身體的一門課程。甚至部分高校舞蹈教師受時代與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降低舞蹈教學工作的難度,未能挖掘舞蹈自身發展價值與人才培養價值。
舞蹈教育存在的問題導致舞蹈教學活動所涉及的知識面相對較窄,教師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降低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一味對教師的舞蹈動作進行模仿性復制。舞蹈表演者只有真正融入舞蹈表演之中,才能夠將舞蹈教育的真正價值展現出來。而高校舞蹈教師對學生開展舞蹈教學活動時,僅注重學生的肢體動作是否表達到位,忽視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導致舞蹈表演呈現“形似而神不似”的現象,使舞蹈表演者成為舞蹈動作展現的“機器人”。
大部分高校只有在為學校組織大型文藝演出的節日慶典等情況下才會讓學生參與藝術實踐之中去。這種僵硬的、公式化的實踐方式不僅束縛了學生藝術才能的成長,而且僅給小范圍內的學生提供演出機會,造成學生之間差距的拉大。大部分學生只有在課堂上才能接觸到舞蹈,出了課堂便成為觀眾,這樣既不能讓其舞蹈技能得到充分的磨煉,也不能很好地激發其學習的熱情。舞蹈教育是一種具有靈性的學科,舞者的每個動作、每個眼神,甚至每個呼吸都能夠傳達出其豐富的內心世界,帶給觀眾多樣的審美體驗,若一味將學生放置在封閉的課堂中進行技巧上的磨煉,學生在枯燥而單一的環境中無法深入領會舞蹈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致使學生無法在舞蹈上獲得進展和突破。而且,封閉課堂教學里出來的舞者,大都循規蹈矩,盡管在專業技能方面基礎較好、功底較為扎實,在編舞方面能力卻不強,更難以適應社會中紛繁復雜的人際交往,無法成為社會需要的優秀舞蹈人才。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與人才輸出的重要基地, 將舞蹈引入高校教育活動之中,全面落實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為專業舞蹈人才的輸出做好鋪墊,使舞蹈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為確保高校舞蹈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突出高校舞蹈教學活動的教學意義與實踐內涵,明確高校舞蹈教學的基本目標與實踐價值。高校教師首先應端正對舞蹈教育的認識,充分認識舞蹈教育的真正內涵,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舞蹈表演的目的。
在高校教學活動中,舞蹈教學與常規學科有所不同,該學科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學大綱,需要運用具有較強開放性、靈活性、模擬性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從高校舞蹈教育的開展情況來看,我國各類教育普遍運用教學大綱計劃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使專業課程朝著預期目標的方向發展,同時也使教學內容變得僵硬、呆板,整個教學過程缺乏變通性與靈活性,缺乏人性化教學元素。就此高校首先應對舞蹈教學進行改革,深化“以學生為本”的發展戰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高校實際教學條件,科學設置舞蹈教學材料,針對不同階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與之相對應的舞蹈教學內容,提升舞蹈教育內容的針對性、目的性、準確性與適用性。
藝術實踐不僅是對學生專業技巧的磨煉,而且也是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在充分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其接觸社會、親近自然,讓學生在社會中感悟人生,在自然中釋放青春,讓學生不再是日復一日地對著鏡子演練,而是用最真實的情感體驗生活。“舞蹈藝術和舞蹈教育并非只是一種形體訓練,它還是一種心理訓練、感覺訓練、思維訓練、想象訓練和自我意象的訓練等”,將學生帶到開放的環境中,不僅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其對所表演的舞蹈產生濃厚的認同感、親近感,而且能夠促進和激發學生的自由思維,對其觀感、思維和想象進行訓練,引導其在肢體語言中融入自身情感,鼓勵其創作自己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