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君 新余學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創造的非物質文化正在瀕臨消亡,因此地方高校傳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課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載體,應當自覺地肩負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重大使命。
由于非物質文化具有無形這一特點,一旦了解物質文化的人死亡,那么這一文化也會隨之消失,因此只有地方高校積極做好本土非物質化遺產的傳承工作,才能夠保證非物質文化的流傳,而地方高校作為知識產業的重要基地,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人們對于歷史的崇敬,對于自己民族的認同感,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意義。因此,高校在進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體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及歷史意義,通過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專業的人才,不斷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內容融合于高校課程創新之中。
作為地方高校,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科研優勢及人才優勢,通過加強對傳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進一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形態及文化環境,從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表達的價值觀。作為高校,應當不斷地探究傳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及相應措施,只有通過調查梳理這些問題的答案,才能夠不斷地推動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由于非物質文化有其形態的特殊性,它不像其他文化遺產那樣有固定的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工作需要高校人員進行深入研究其傳承時間、周圍環境等,而為了保證調查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高校需要派遣專業人才進行跟蹤調查,與此同時,還應當配備專業的技術和設備。這些方面的優勢都是地方政府所不具備的。因此,地方高校在傳承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既具備了地理優勢,又具備了人才優勢,有利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傳的相關調查,節約社會成本。
地方高校在開展課程教育時,應當注重社會經濟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在高校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文化個性,從而促進地方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課題融入各個學科并進行專業指導,來培養該方面的人才。高校教師應當開展實踐教學,不斷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完善相應的課程體系,并且成立專家組編寫教學材料。在學校配備完整的教學體系及教學教材之后,應當安排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并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的實地培訓,將學生的理論與實踐兩者相結合。通過高校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特色專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如今人才缺乏的狀況。
通過利用校園文化的宣傳平臺,來營造傳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氛圍。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共享,學生也可以在線下進行討論及交流,闡述自身的觀點。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場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宣傳,營造良好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氛圍。
高校可以充分運用圖書館資源來建立數據庫,從而推動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數字化的體現。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形性,因此通過文字記錄很難進行準確的描述。我們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通過音頻、視頻等形式來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高校擁有經驗豐富的圖書管理員,并且具有專業的人才,通過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成立專門的團隊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集、錄入、推廣工作,通過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形式,實現資源的共享,也為研究人員查詢資料提供便利。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應當充分運用本土資源,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使得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