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晶晶 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
中國藝術作品的創作環境、創作方法和創作需求都離不開節日民俗所帶來的思維定式的影響,甚至在創作手法上都與傳統的節日民俗有關。如今我國許多傳統民俗都被西方風俗習慣淹沒,如何讓傳統節日風俗以及農耕社會的諸多習慣為現代人熟悉,為現代藝術家利用,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如何讓中國人建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也已經成了一個關乎國運的時代課題。
要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進行探討,明晰其產生的背景十分關鍵。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于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傳統農耕社會,而在農耕社會中,人們以農作物為主要的食物來源,這就導致了氣候的變化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傳統的四季變換和二十四節氣的流轉在人們思想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節日風俗從操作和創作上都對傳統藝術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各種必要因素[1]。
在操作上,中國傳統藝術體現在由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所營造出來的特殊的生態環境上。在這種生態環境下,由于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得到有效的處理,故而對于藝術產生了原始的需求,希望通過藝術來處理這兩種關系。
在農耕社會中,制約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自然條件就是四季的變化。四季變化制約著中國古人的生產和生活。在生產方面最為重要的就是春天的播種和秋天的收割,而生活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與播種收割相適應的祭祀活動,生活以生產為中心,以生產為前提。祭祀活動往往是以“社”為基本單位開展的對天地、五谷、祖先、神明的活動,這些活動通常以賽社的形式呈現,賽社活動轟動異常,最為明顯地體現出了中國古人的狂歡精神,除祭祀行為之外,還體現為各種民間的文藝活動[2]。
這些活動不僅僅是一種為祈求豐收的人文活動,而且具有強制作用。古人對于這些活動十分重視,認為這些活動的缺失會導致違背自然規律,會受到懲罰。為了增強這種活動的強制性,古人把它與天地神明等聯系在一起,逐漸促使人們形成節日祭祀的風俗習慣。中國古代其他的節日民俗也與四季變換有關,每個季節的民俗都有著鮮明的特征,有著固定的內容,而文學創作便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內容[3]。
為增強各種節日風俗的強制作用,諸如道教、佛教等眾多的宗教信仰被融入節日民俗之中,成了一種強制力量。節日民俗以祭祀天地神明為核心,吸收宗教信仰所形成的風俗習慣,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營造了特殊的生態環境,與此同時,各種風俗活動的興起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契機和需求。
在民間歌舞、曲藝和工藝方面,節日民俗對其影響十分明顯。在不同的節日中,都有特定的歌舞、曲藝和工藝,而這些民間藝術的推動與傳承在很大程度上都與節日民俗有關,這幾乎成了一種自然發生的現象,不需要人為的干預和引導即能實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藝術的創作和欣賞是一種適應民俗習慣的自覺行為[4]。
除民間文藝活動外,節日民俗對士族階級的創作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根據四季和節氣變化的節日習俗是特殊的,也被人們賦予了不一樣的含義。這種特殊之處表現在時間的流逝以及人事物的改變之中,體現著人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的不斷變化。中國的詩人感慨時光易逝、物是人非,借最能體現時光流逝的節日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與想法,由此而產生了無數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心雕龍》有言:“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足以看出四季的變化,時間的流轉對于詩人的創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無論是膾炙人口的杜牧在《清明》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還是陸游在《游山西村》中感慨的“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無不體現著四季變換、節日習俗在詩人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
在中國傳統的節日民俗中,古人在祭祀活動中所祭拜的對象是天地、五谷、祖先、神明等,人們通過祭祀活動來處理人與神明的關系。然而神明是一種非實際存在的事物,看不見、摸不著,無法實際感知。對于這種情況,古人采取了虛擬的方法。對于天地祖先,古人采用設置牌位的方式來將其具象化,而對于神明等,古人又采取繪制畫像、塑造雕像來替代無形的神明接受人們的祭拜。人們雖然通過種種形式來將無形的天地神明具象化,但終究與其本身有所不同,人們只是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形象來作為呈現祭拜對象的一種形式。在中國傳統的節日民俗中,常常會有巫師的影子,在古人看來,巫師是人與神明之間相互溝通的媒介,能夠傳達神靈的信息,幫助普通人解決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巫師們常常通過舞蹈來模擬神明的口吻向人民傳遞信息,這也是通過有像的實體來表現無形的神明的一種形式。節日民俗中對于神明虛擬化的呈現已經在數千年的演化與傳承中形成了固定的想法,從根本上影響了中國藝術虛實相生的創作手法。
這種創作手法不僅僅體現在民間的藝術創作里,在文人士大夫的創作中也十分常見。在繪畫中,畫家講究留白藝術,認為用空景來表現實景自成妙趣,這是虛實相生的創作手法在繪畫中的體現。而在詩歌創作中,詩人往往也會將想象與實際相結合,營造出一種絕妙的氛圍,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例如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寫道:“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詩人在夜晚點起燈燭,撫劍長嘆,思緒便回到了沙場征戰的歲月,這便是虛實結合在詩歌創作中的應用,非常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對于殺敵報國的渴望與向往。又如陸游在所寫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來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沒有單純描繪自己自身的疾病愁苦,而是用虛寫的手法描繪自己的夢境,金戈鐵馬,沙海冰河,讓讀者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于祖國的無限熱愛與甘愿奉獻的精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句空話,有無數的文化遺跡、遺物可來佐證。無論是遠古的玉器、商周的青銅禮器、秦漢的兵俑,還是魏晉的佛像、宋元的山水畫、明清的瓷器,都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見證,也是我們的民族和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萬年不倒的民族之魂、民族之根。這些傳統藝術恰恰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中華文化之所以為中華文化的基石。
從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要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繼承,善于交融。無論是從我國早期華夏文化的形成直至達到兩漢文化的高峰,還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響而發揚光大,無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發展,只有敢于繼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終真正成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藝術方面我們也應該“立足中華、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藝術的獨特性,體現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又要反映現代人的內在精神追求。在藝術中,我們也要“尋根”,尋找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維優勢和獨特風采。藝術始終要講內在的延續,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及被容納,都需要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倫理道德、審美習慣等,構成潛在的深層文化結構,調節和制約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介入。在中國設計者的作品中,不時流露出傳統繪畫造型藝術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形成離不開節日民俗的滋養與孕育,在農耕社會的大背景下,不同季節的不同風俗習慣對于藝術創作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無論是民間藝術,還是士大夫的創作,都離不開節日民俗提供的豐富素材和主題動機。在節日習俗的滋養下,我國的傳統藝術煥發出無與倫比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應當對傳統的節日民俗加以傳承發展,希望這些民俗風俗在不同的時代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靈感與創作動機,能夠時刻提醒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與藝術作品,培養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