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慷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
中國戲曲是由舞蹈、雜技、美術、武術、音樂、表演藝術等組成的一種舞臺表現形式,但當今的戲曲演員很會使用藝術技巧,而忽視對戲曲角色的深入鉆研。而且戲曲演員對藝術的創造力逐漸喪失,在表演過程中形似神不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觀眾對藝術的想象力。因此,戲曲演員要加強對角色創作重要性的認識,使得戲曲文化散發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戲曲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歌舞,后經不斷發展形成一種集眾多藝術于一身的綜合藝術樣式,不同的藝術個性,又形成了不同的劇種。戲曲劇種繁多,主要以京劇、黃梅戲、越劇、評劇、豫劇五大劇種為主,戲劇人物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個行當,唱、念、做、打是作為一個戲曲演員的基本功。戲曲主要的藝術特征為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其中最突出的是虛擬性,因為表演題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1]。
演員們認為用上十八般武藝,機械式地完成表演就可以滿足觀眾的審美,殊不知這種嘩眾取寵的做法可能會丟失戲曲原文化的靈魂。而且戲曲演員為了技巧而技巧,扇子、水袖、帽翅、圓場等一系列動作弄得觀眾眼花繚亂,造成舞臺表演的混亂。
在當今這個快餐時代,戲曲演員一味地跟隨改革創新潮流,違背傳統的藝術表現原則,對歷代藝術家的作品隨意創作,以致一些新戲無法聽出是何劇種,這就嚴重破壞了劇種的個性化。此外,每個劇種都有每個劇種的表演特色、地域特色、人文特色,但這種特色也隨著戲曲規模化的發展逐漸消失,呈現劇種統一化趨勢。
各個戲曲人物性格迥異、各有千秋,但表演者對人物性格特征、內涵把握不夠,人物細節、特點、結構不夠鮮明,導致脫離人物形象,情節不連貫,無法推動劇情的發展。另外,表演者在人物個性化塑造過程中,剖析角度、層面單一,導致人物共性化。
劇中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是獨一無二的,分析人物之間的共性與個性,深入探究劇中人物形象,可以有效地拉近與表演角色的距離。而且對戲曲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變化、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等的充分解讀,有利于幫助表演者快速融入劇情角色,塑造性格鮮明、情感豐富的人物形象,闡述深厚的藝術內涵[2]。同時,還能夠提高戲曲演員的藝術素養,增強藝術感染力,加強觀眾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增強人民對戲曲文化的認同感。
創作戲曲角色就必然離不開對角色的體驗,表演者只有在一次次體驗中才可提高藝術鑒賞力,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表演方式,再實現從體驗到表演的轉變,以達到最佳的表演效果。在角色創作中,角色的體驗都是為了塑造人物、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另外,豐富的戲曲角色體驗,有利于激發演員的創造力,提升藝術形象品位和表演水平。
戲曲角色中的一字一句都值得表演者深入研究,固然需要強化戲曲演員的創作意識,引導其專注探究創作角色的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把握表演尺寸,控制劇情發展的節奏,以促進整體效果,達到視覺、聽覺的和諧統一,充分散發出戲曲藝術表演的感染力和獨特魅力。只有當戲曲演員將細節表演出來,角色的內心情感和形象方可自然流露出來,觀眾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帶入情境之中,為整個舞臺表演增添生機。同時,戲曲文化也才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戲曲表演者一般文化水平偏低,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入。因此,需要表演者加強理論學習和創新,把握塑造人物的“情、理、技”,打破程式部分限制,掌握并靈活運用創作角色的技巧。此外,發現創作角色的不足之處后,要及時完善,在不斷探索中創新表演內容與形式,進而挖掘出戲曲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底蘊,創造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再以人民群眾的視角通過戲曲傳達不同時期的時代精神,進而實現創作、表演、欣賞相統一的最高境界,滿足觀眾對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加快中國戲曲文化的傳播速度,為戲曲文化提供不竭的動力[3]。
總而言之,對戲曲角色的創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戲曲演員要加強基本功,不斷地學習深造,積累豐富的生活閱歷,體驗多味生活,融合自己的理解,實現表演的形、聲、神、情和諧統一,提高自身藝術水平和藝術修養,并在不斷的實踐中感悟角色創作對自身起到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