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笑 寒
(湖南工業大學,湖南 株洲 412000)
《二泉映月》的作者華彥鈞(1893~1950),藝名阿炳,是生活在舊社會底層的民間藝人,他的大部分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江南民間音樂,體現了處于階級壓迫下的勞動人民的痛苦和反抗精神。其代表作《二泉映月》,旋律深情婉轉,創作手法獨特,具有深遠的意境并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是一首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原來是一首無標題的作品,曲名是后來加上的。因此樂曲不只是簡單描寫天下第二泉的優美景色,更是抒發了作者對舊社會階級壓迫的憤懣之情,表現出阿炳頑強不屈的個性,和他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歌曲《二泉映月》是一首由華彥鈞作曲,王健填詞的藝術歌曲。
“自唐宋以來,二胡一直被人們所喜愛,發展到今天,它已成為世界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二胡的音色圓潤渾厚、音區適中,近似于人聲。二胡的演奏技法,分為弓法技巧和指法技巧。弓法技巧是指二胡演奏中右手所控制的運弓技巧。樂曲中的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等變化主要是通過不同的弓法技巧表現出來。弓法技巧包括長弓、分弓、連弓、換弦、顫弓等。指法技巧是指二胡演奏中左手所控制的按弦技巧,用來控制音高和制造各種音響效果。
浪弓,即在演奏長音時用弓子瞬間的力度變化奏出音樂內在的律動感。二胡曲《二泉映月》前面兩小節的引子部分就采用了浪弓的演奏技法。第一小節弱起,并且在一弓之內演奏出五個音符,隨著音高的下行,語調也呈現下滑的狀態,像是主人公對悲慘生活遭遇的嘆息。因此在歌曲《二泉映月》引子部分“聽琴聲悠悠”的演唱中,演唱者應該以意領氣,用氣推動聲音的下行,并且在第一小節做一個連貫漸弱的處理。對比第一小節“聽琴聲悠”的弱起,第二小節“悠”字的音量有所增大,似主人公嘆息之后對命運的控訴。
運用錯弓的弓法技法引起節拍重音的移位,是阿炳二胡曲中的常用手法。阿炳自幼對江南民間耳濡目染,所做二胡曲的節拍重音常常會移位,接近于江南民間鑼鼓樂的音樂律動。具體手法就是打破自然的弓序,用連弓與分弓的有機結合造成節拍重音的移位。在設計弓法時,把重音用拉弓來演奏,用拉弓和推弓力度上的變化體現樂曲的律動。仔細分析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譜面,可以看到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連音記號,使旋律在連音與斷音錯落有致的演奏下更加洋洋盈耳與鏗鏘有力。
二胡演奏的至高境界不是單純的追求演奏技術的完美,而是在更深的藝術土壤里扎根,獲得良好的藝術底蘊。[2]歌曲《二泉映月》的詞作者注意到了阿炳音樂的旋律特點,在填詞創作時就很好的兼顧了歌詞的音樂性與文學性。演唱者在連音的演唱時要注意氣息的連貫,雖然音高有所變化,但是氣息還是要拖著聲音讓旋律非常連貫,決不能斷開。而在斷音的演唱時也要注意一句之內的聲斷氣不斷。
顫弓是利用弓子快速地反復推拉運動,從而發出密集顫動的聲音,起到推動情緒和渲染氣氛的作用。在二胡曲《二泉映月》的22和23小節中出現了連續六拍的顫弓,將主題的第一次變奏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歌曲《二泉映月》的這六拍顫音是用感嘆詞“嗯”來進行演唱的。演唱時小腹要微微地緊張,以支撐住氣息,并且隨著情緒的推進,做出聲音的漸強。琴聲繞叢林,琴心在顫抖如若緊張度控制不當,震動不均勻或頻率過慢,都會使效果大打折扣。
我國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在江南二胡音樂中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相當普遍。在阿炳的二胡曲中,還有一種獨特的滑音叫做定把滑音,就是把位不移動,依靠手指的伸展動作來完成音高的變化,這與阿炳經常站立演奏,換把不便有關。由于把位不動,一指即食指向上伸展奏出的音通常會比自然音略高,但這正好符合輔助音向骨干音傾向的原則,使旋律悅耳動聽并且剛健有力。下滑音表示音高由高向低滑,上滑音表示音高由低向高滑。演奏時,配合左手的滑音,右手的運弓要堅定有力,以求演奏出鏗鏘飽滿的音響效果。
二胡曲《二泉映月》通篇大量的使用這種演奏技法,主要是Ⅲ級到Ⅴ級的上滑音,Ⅴ級到Ⅲ級的下滑音,Ⅵ級到Ⅰ級的上滑音和Ⅰ級到Ⅵ級的下滑音。
在歌曲《二泉映月》上下小三度滑音的演唱處理時,要做到情緒飽滿,注意呼吸肌群的深氣息對抗,聲音要干脆并且堅定有力。還要注意輔助音要唱的比自然音略高,才能使旋律朗朗上口并表達出阿炳頑強不屈和積極向上的品質。
對二胡音樂作品本質的深刻性認知是實現二胡作品演奏審美認識的第一步[3]。作為民族聲樂演唱者應該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傳統,不斷借鑒本民族其他姊妹藝術的精華,在借鑒中汲取經驗,促進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