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冰 梁 筱 妹 李 宇
(泰山學院藝術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在當前時代,網絡已成為道德風尚建設的一塊重要陣地。而民間音樂,則有望憑借其“寓教于樂”的本質屬性,幫助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者更為有效地進入并占領這塊“主陣地”的制高點,進而在網絡空間中高揚主旋律旗幟,彰顯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因此,本文擬從分析網絡時代山東民間音樂的生存境遇和接受狀況入手,深入探討通過改良、優化、創新山東民間音樂的表演形式,促進其網絡傳播,進而將其打造成為“道德風尚建設網絡尖兵”的思路與措施:
山東民間音樂,在廣義上包括流傳于山東省境內的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地方戲曲和曲藝等各類藝術形式。由于誕生在農耕時代,進入網絡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之后,無論是從歌詞(戲文)內容還是從藝術表現形式(如旋律、節奏等)方面來看,山東民間音樂似乎都已變得和時代審美格格不入,以至于難以受到青年一代觀眾的關注,瀕臨于傳承的危機境遇。似乎網絡時代的來臨,徹底改變了山東民間音樂的命運,使其變得注定難以逃脫走向消亡的厄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進入2018年以來,有兩首原創的山東新民歌不僅登上了手機網絡并獲得了爆紅的傳播效應——2018年5月,德州市禹城縣民歌手“言寺”原創并演唱的民謠歌曲《紙短情長》一舉登上網絡熱歌榜。雖然這是一首通俗歌曲,但在具體的旋律和節奏形態方面,也隱含著德州地方民歌的一些形式元素,因而可以說是在山東本土民間音樂文化環境中破土而出的一首新民謠。到了2018年9月,又一首以山東方言為素材的說唱神曲《拉拉呱》在微信朋友圈迅速走紅,并迅速涌向其它移動網絡門戶站點、平臺,成為了山東本土網絡新民歌爆紅網絡的新標桿。上述走紅于網絡的歌曲,在嚴格意義上并不屬于山東民歌。但它們脫胎于山東民間音樂,在潛移默化中或顯或隱地受到了山東民間音樂文化環境的影響,因而也向當前的學界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山東民間音樂在網絡時代并未完全喪失其藝術生命力,如果能夠根據青年一代觀眾的審美趣向和網絡傳播的特點,對山東民間音樂加以針對性的創新改良,則有可能使其順利地融入移動網絡世界,并收獲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應。因而,對于網絡時代山東民間音樂的生存境遇,不應持過于悲觀的態度,而應考察新時代、新受眾的需求,嘗試對山東民歌展開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改良和創新發展,使其契合于新時代的藝術精神,而在網絡世界中獲得行而能遠的傳播與接受。而且,從另一方面來看,上述的《拉拉呱》等獲得網絡紅曲稱號的作品思想內容多元復雜,也亟需得到規正而納入到思想道德風尚建設的軌道中來。故而,鑒于山東民間音樂在網絡化傳播環境中尚保有相當的生命力,本文將網絡傳播選作推動山東民歌融入當前道德風尚建設的一個突破點,來論證相應的思路與運作機制。
在上文中,筆者援引《紙短情長》和《拉拉呱》這兩例與山東民間音樂相關的最新網紅歌曲現象,初步論證了山東民間音樂在網絡時代所保有的藝術活力以及據此為基礎實現深度網絡傳播與接受的可能性。而在本部分,則將依托山東省內高校的音樂實踐教學,來探討嘗試構建山東民歌網絡化創新與傳播機制的思路和方法。
之所以選擇山東省內高校音樂院系的實踐教學,就是因為音樂專業的莘莘學子同校園外現實生活中的青年觀眾處于同一年齡區段,他們對于音樂具有相近的審美情趣,因而有望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實踐教學與訓練過程中感受到并提煉出山東民間音樂中所包含的那些與當前青年一代觀眾審美趣味相近、相適應的一些內容或形式因素,找到對山東民間音樂展開面向網絡傳播的改良與創新、包裝的合理切入點,從而為改良化的山東民間音樂作品在網絡中實現成功的傳播與接受積累更多的正面因素。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高校藝術院系的學生本身又具有普遍高于社會青年觀眾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文化藝術素養。所以,以他們為核心力量來展開山東民間音樂的創新與改良活動,則有望保障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品味,防止民間音樂在創新、包裝過程中變形,從而保障此類改良、創新活動順應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建設的要求而發揮出客觀的功效。
由此可見,選擇山東省內高校音樂院系的實踐教學作為創新、改良山東民間音樂并推動其網絡傳播的切入點,就是因為關注到了音樂專業學生這一同青年觀眾群體處于同一年齡水平且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優質資源。要充分利用這一優質教學資源的創造力,來為山東民間音樂的創新與改良提供富有新意的思路和創意,以便保障這一實踐活動的順利展開。
如前文所述,以山東省內高校音樂院系的實踐教學為依托,緊緊抓住并圍繞系學生這一優質資源來展開對于山東民間音樂的改良與創新發展工作,不僅有望保障作品成果想內涵方面的嚴肅性和正確性,而且還有可能促進此類作品成果在移動網絡世界中深入的傳播與接受,在本省的道德風尚建設中發揮出網絡尖兵的功能。所以,依托高校音樂專業實踐教學來開展對山東民間音樂的改良與網絡化傳播工作,是一條可行的思路。為了保障這一思路在今后的教學工作實踐中得到深入貫徹,在本文的結束部分,筆者還將提出相關的具體措施,以便構建完善的工作展開運作機制:
首先,對于山東民間音樂的改良和創新、包裝,離不開故事情節的支持。所以,高校音樂院系可以邀請同校的文學院等單位師生參與到文學底本的創作中來,發揮其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為改良化的山東民間音樂作品提供富有生活氣息的、接地氣兒且能正面反映時代精神及道德風尚建設要求的故事情節與作品內容。
其次,待文學底本創作完成后,具體到音樂院系的師生,則可以作品故事情節為導向,依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自主地展開對于山東民間音樂、歌舞唱、奏表演的改良與創新活動。而且教師需要督促學生把改良創新之后的表演形式實時地發布到微信、快手、抖音等移動網絡社交平臺上,觀察受眾“粉絲”的感受與評論,來檢驗改良、創新實驗的接受效果,并為展開對于山東民間音樂的進一步改良和創新發展提供參考乃至指導。這樣,問計于網絡青年受眾,就有望引導音樂院系師生對山東民間音樂的改良、創新活動日益趨近于、契合于當代受眾的審美趣味,最終發展出為當代青年受眾所喜聞樂見的山東民間音樂改良、創新作品成果。
最后,待山東民間音樂的改良和創新作品基本定型后,還需要配以可視畫面的支撐。所以,音樂院系還可以邀請同校的影視學院等單位師生參與到對于山東民間音樂改良、創新作品的后期制作過程當中來,制作與作品故事情節高度契合的微電影視頻、微動漫,以期優化此類改良型山東民間音樂作品的傳播親和力與接受效果。
綜上所述可見,按照本文第三部分所闡述的運作機制,就有望促使對于山東民間音樂的網絡化創新與改良發展工作,融匯“符合道德風尚建設導向、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和生活風貌之故事情節”、“契合于當前青年受眾的音樂歌舞作品”以及“親切生動的可視畫面視頻”于一身,在融媒體的導向下,幫助山東民間音樂的創新、改良作品整合多種視聽媒介資源,贏得青年一代網絡受眾的歡迎,在移動網絡與社交媒體上獲得長足的傳播與發展,并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出價值觀念引領等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從而演化為助力本省道德風尚建設進程的“網絡尖兵”,在網絡空間的思想道德建設領域發揮出更加深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