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包頭師范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教育學公共課是師范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主要教學目標是對學生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養加以培養的課程,是培養教師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培養教育工作者的過程中,高校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教育學公共課的重視,在正確認識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教學優化策略,對學生實施更加科學的教學指導,切實保證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在教育學公共課教學實踐中,教師自身對教學組織活動進行調整和創新,力求增強教學效果,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教學指導[1]。但是教師忽視了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聯系,并未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學生實施引導教育,學生對教育學公共課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不愿意進行深入探索,學習興趣偏低,對教學效果產生嚴重影響,不利于教學組織活動的有序推進。
教育學公共課存在高校公共課教學方面的普遍問題,即教師在教學組織活動中一般不會對學生實施強制性的管理,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出現了不遵守課堂秩序、逃課等情況,班級中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能力不足,會對教育學公共課的落實造成一定的阻礙。
教育學公共課教師在探索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將重點放置到對教學理念的引入和教學方法的實踐探索方面,對教材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也并未結合新時期我國各地區教育情況的差異和現代教育人才培養工作要求的變化等制定校本教材,在實際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注意從社會上選取豐富的教學素材,導致教育學公共課教學實踐活動存在明顯的課堂局限性,進而會對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高和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深入學習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2]。所以應該注意對教育學公共課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分析,并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確保教育學公共課教學能夠真正發揮其作用,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對教育學公共課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認識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等對教學效果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在組織開展教育學公共課的過程中,應該適當的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讓學生全面了解教育學知識對自身未來發展和職業發展的重要作用,進而加強對教育學公共課的重視,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組織活動中,配合教師所組織開展的教學活動,保證學習效果,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3]。同時,在指導學生正確認識教育學重要性的基礎上,教師在組織開展教育學公共課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在把握學生成長狀態的基礎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未來發展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規劃,增強教育學公共課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聯系,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理論參考和范例借鑒。
對于教育學公共課課堂教學活動而言,教師要想對教學活動進行優化創新,就應該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將教學活動向課外延伸,從多層次對學生實施相應的教育和指導,突出學生的學習效果。一方面,教師要聯系時代發展背景下教育學的基本發展情況合理選擇教育學公共課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的契合度和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聯系,突出教學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教師也可以結合本班級學生的專業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凝練和精選,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影響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實踐能力的強化[4]。另一方面,在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將教學活動向課外延伸,指導學生從課外書籍中加強對教育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且在社會實踐中踐行教育學思想,借以在開放性的教學指導活動中保障教學效果。
在具體的教學組織實踐活動中,教師可采用討論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主體性。以案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教育學理論知識引入相應的案例教學活動,讓學生運用教育學知識點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和解讀,在深入思考中對社會教育危機有正確的認識,真正樹立教育奉獻意識、責任意識。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應用教育學觀點對幼兒園虐童這一教育案例進行分析,從教育學角度解析幼兒園教育管理活動和幼兒教師的行為,在提高學生知識學習效果的基礎上,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為學生職業發展做出正確的指引。
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旨在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共同發展,以實現師生教學整合。首先,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傾向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并且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巧妙設置側重點有差異的教學主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清楚知道自己在小組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為小組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其次,教學過程要以學生分享為主,讓每位學生積極呈現自己的觀點,不斷提出新的設想和思路。針對交流、點評時候出現的新問題,教師要敏銳予以啟發與點評,實現交流中的碰撞與共鳴,產生良好的合作效果。再次,加強考核力
度。教師要對小組合作學習加強監控,確保“一個都不落下”。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在教室經常走動,對于表現偏弱的小組或者等、靠的成員,要適時引導啟發。同時,實行小組內部評價方式,加強小組成員間的內部監督,有效激發成員參與小組合作。當然課堂應答模式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考核方式。它不僅可以測試小組成員的學習效果,而且也可以為其他成員解疑答惑。課程結束前,小組的總結反思也不可忽視。
一方面,在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優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構建課堂模擬見習模式,即教師安排相應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通過設置場景完成對教學活動的演練,現在也可以依托一定的技術條件,在虛擬空間進行教育實踐,提高學生的教學管理能力、主題設置能力、教學表達能力、板書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評課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與中小學的長期合作機制,開辟廣闊的學生教育空間。教師在完成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后帶領學生深入到中小學課堂見習,體會一線教師的實踐經驗,以使學生對教師職業獲得真正的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高校教育學公共課教學實踐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嚴重限制了公共課教學作用的發揮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強化,對教學組織活動的順利推進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因此新時期應該結合教育學公共課的實際發展情況,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借助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對教學組織活動加以優化,為人才培養工作的有序推進提供良好的支持。
[1]杜文軍,曾思遠.教育學公共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79-83.
[2]柳穎.“以學生為本”的提升高校公共課教育學教學策略探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72-173.
[3]吳冰斌.優化高校教育學專業課堂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6(29):134-134.
[4]何娟.優化中專教育學專業課堂教學的策略[J].讀寫算:教師版,2017(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