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惠鳳
(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提問”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中,很多教育學家都提出了關于教學提問的重要理念,例如,中國的孔子、希臘的蘇格拉底等等。而“有效提問”是指教師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教學設施的投入,取得課堂提問的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1]。本文的重點是通過對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研究,探索出提高課堂提問的策略,促使小學語文課堂更富生機與活力。
對山西省D市城區十八校的四到六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共計120人,發放問卷120份,收回120份,其中有效問卷120份,有效率100%。
采用自行編制的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策略的問卷,對影響課堂有效提問的因素進行調查,探索原因,提出建議。
1.關于課堂老師提問的次數和難度

表1 有關提問的次數和難度的調查結果
從表格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超過一半多的學生認為老師提問的次數比較合適,在他們的接受范圍之內,但另一方面還有33.5%同學認為老師提問的次數超過了他們的接受范圍。對于老師提問的難易程度的調查顯示,84%的學生認為問題的難易適中,有14.2%的學生認為問題簡單,但還有1.8%的學生認為問題偏難。
2.關于課堂提問的內容

表2 有關提問內容的調查結果
從表格可以看出,在老師提問的清楚程度選項,有44.5%的同學選擇能理解老師的提問,有50.1%的學生選擇有時不理解,但是還有5.3%的選擇完全不明白老師提的問題的意思,這說明老師在提問過程中不能很有效的表達致使學生不理解。在提問是否會涉及學過的知識方面,有54.5%的同學選擇有時會,說明知識連接比較緊密;還有7.5%的選擇不會,認為老師的提問未曾涉及學過的知識。
3.關于課堂提問的類型

圖1 有關課堂提問類型的調查結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所提問題主要以封閉型問題為主,開放型問題占22.6%。所以,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設置問題的類型,均衡開放型問題與封閉型問題的數量,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拓展。
4.關于提問的等候時間

表3 關于等候時間的調查結果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同學認為老師在封閉性問題等候時間適中的有31.5%,而有64.2%的學生選擇過短。在開放性問題等候時間中有23.5%的學生選擇適中,有73.7%的學生選擇過短。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封閉性問題等候時間中還是在開放性問題等候時間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思考時間過短,不能使學生思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5.關于教師反饋與學生喜歡的反饋方式

表4 有關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反饋方式及學生喜歡的反饋方式的調查結果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學生回答正確的情況下,老師微笑示意占41.5%,還有35.3%的老師會無任何表示。在學生喜歡的反饋方式方面,36.5%的學生希望老師在課堂上通過語言表揚自己,而有61.2%的學生更喜歡非語言獎勵,包括物質獎勵。
6.關于學生回答錯誤時的教師態度及引導方式

表5 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態度及引導方式的調查結果
當學生回答錯誤時,10.5%的學生認為回答錯誤時老師會告訴自己的錯誤之處,但沒有讓自己進行糾正;6.5%的學生會認為老師自己說出答案,而沒有給學生自己思考的時間;79.2%的學生認為老師會指出學生的錯誤之處并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自己思考并改正。79.5%的學生認為當自己回答錯誤時老師的耐心講解更有助于自己的思考。
1.學生特點
在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的特點。9-11歲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處于兒童期的后期階段,這一階段學生對參與到課堂中有很大的熱情,但由于自身掌握的知識經驗有限,不能有效參與到課堂。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時間只有15-20分鐘。
2.教師素質
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是問題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把握著整個教學的進度,教師問題設置的數量及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的提問如果只是單純提問而使學生無任何深入思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則無任何益處。
3.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會有語言、眼神、動作等各方面的互動與交流,雙方都必須積極地響應,如果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只有教師不斷提問,學生則會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夠自身進行思考和探索,只能跟著老師的思維走,自身的思維得不到充分發展,這樣不僅學生會感到累,老師也會精疲力盡。
每位學生各個階段的發展速度是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能力方面也是不同的,此時教師就必須關注他們對知識理解的掌握程度,提問的難度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現有的水平,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另一方面要高于學生現有水平,使學生能夠通過自己思考獲得知識,而不只是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與經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發現很多這樣的情況,就是老師提完一個問題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或過長或過短,調查中發現,時間過長或過短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所以合理的等候時間是非常必要的,根據問題的難度進行時間的分配,使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時間,使學生的思維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在調節課堂氛圍的過程中,教師的積極反饋是其中一個重要影響方面。根據斯金納的強化原則,學生積極思考反應行為的增加一方面在于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反饋。當學生積極思考后,教師能夠給予學生所喜愛的反饋方式,如語言反饋,學生則會增加這一行為發生的頻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使用強化原則,給予學生更多地關注與積極的反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和學生互動溝通的橋梁。通過研究,我們真正了解了提問的作用,對影響有效提問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了有效提問的策略。希望通過研究使學生更加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更加合理設置問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于本人才疏學淺,論文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會不斷提出更多提高有效提問的策略,為我國的小學語文教育貢獻一份力量。
[1]蔡海燕.小學課堂提問有效性問題及策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2]胡中華.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研究綜述[J].現代語文,2013,33(8):4-7.
[3]張麗.試論課堂有效提問的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2003,44(12):30-33.
[4]王方林.何謂有效的課堂提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35(7):23-27.
[5]趙敏霞.對教師有效課堂教學提問的思考[J].現代教育論叢,2003,42(3):10-13.
[6]王立群.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實施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5.
[7]單中惠,楊漢麟,主編.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00-222.
[8]周烯.論初級中學英語教師課堂提問[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張人杰,王衛東.20世紀教育名家名著[J].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7):8-12.
[10]顧泠沅.尋找中間地帶[J].上海教育科研,1999,26(10):13-16.
[11]魯志鯤.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其評價方法[J].高等農業教育,2005,38(08):24-27.
[12]布魯納,著,邵瑞珍,譯.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122-150.
[13]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07-333.
[14]Howard Gardner.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21st Century,The Palmer,2000.
[15]Ellen Arnold.THE MI Strategy Bank.Zephyr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