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云 楊玉婷
(1.邢臺學院,河北 邢臺 054001;2.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當前,全球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這與人類對環境的認識有關,但更取決于人們對環境的關愛程度,這種發自內心地對環境的熱愛是靠后天培養的。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幼兒教育責任重大,而這之中最為重要的便是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對教育者而言要強調教育的民主性,不能強制灌輸,同時應該引導受教育者自主創新與實踐。這些與素質教育殊途同歸。
幼兒環境素質教育是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以促進人類和環境的和諧發展,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為目的,以提高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幼兒的環境保護參與能力,圍繞著環境和人類的關系為核心,以培養擁有保護環境的技能和知識的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的手段開展,并且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1.實施方式以隱形課程為主
幼兒環境素質教育只是啟蒙教育,重點強調意識、態度、環境教育應該“情感基礎第一,不是認知第一”;對幼兒情感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對于幼兒環境素質的培養如果只是停留在課堂的教學中得到的效果非常有限,也難以得到家長的支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發現以一種隱形的課程對兒童進行熏陶會得到更明顯的教學效果。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1)利用班級或者走廊閑置區域創辦種植角,讓幼兒利用課間或者休息時間進行觀察并每天指定小值日生進行照料,這些植物或者小動物可以是幼兒園提供也可以是幼兒家中所帶。通過幼兒每天的觀察和照顧讓他們不知不覺中就對這些植物產生好奇和感情,從而讓幼兒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2)開拓園區閑地,構建有所種植園。種植園的創辦越來越受到幼兒園和幼兒們的歡迎。尤其是城市的幼兒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較少,種植園的創辦使每一位幼兒都成了“小小園丁”,給每個班級分配任務共同分享收獲成果等等。極大地豐富了幼兒們接觸自然植物的機會,了解到真實的環境、真實的自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幼兒教師通過對教室的環境創設,去營造一種環保、清新綠色的教師環境,也在無形之中引導著幼兒的環境素質的提升。
2.課程開展以美術課程為依托
基于3-6歲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講解式往往難以引起幼兒對環境保護的興趣。但是如果通過繪畫這一表現形式進行環境素質教育,以一種直觀、互動的方式去進行課程可能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創造力都是驚人的,幼兒園教師正是運用這一特征把繪畫和環境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開展與環境有關的主題繪畫活動并讓幼兒互評互相分享繪畫心得,達到一種學習大自然和發揮幼兒創造力相統一的一種效果。
3.教學方法以戶外教學法為主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提出,傳統的教育把學校與社會、課堂與自然隔離開來,他提出“我們要利用大自然、大社會作為我們的活教材”。在開展的過程之中,戶外教學法的運用是其主要的形式。幼兒園通過游戲的方式開展幼兒園環境素質教育主題戶外運動,充分的調動兒童的積極性,深入自然環境中去切實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激發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意識。
幼兒的環境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是教育的過程,其中所涉及的教育方法以及老師的態度直接決定了教育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權威的調查問卷顯示,接近75%的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是游戲法和情景教學法。但根據實際來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用問答法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式,即便采用了游戲法,也是教師對其較為片面的理解,認為和幼兒做個游戲,就能讓幼兒產生興趣,這個就是運用游戲教學法。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中,教師往往只是在講授的過程中運用一些游戲,但都是幼兒被動的參加,而且在后面的環節中完全看不到情境的運用,到了最后只剩下老師唱獨角戲,幼兒的主體地位幾乎被剝奪。還有的教師會采用講課和問答的方式,雖然這種方法也有其特點,但是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水平,幼兒難以靜坐和理解,所以在
講課過程中應該采取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方法、采取生動容易理解的方式。
環境知識、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三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通過問卷調查,對家長及其子女的環境行為進行調查表明,大多數家長可以自覺保護環境,對環境友好,例如,大多數人從不吃野生動物,優先使用餐具消毒,有意識地保護環境,對環境不利的兒童和父母的比例較低。兒童不一致的原因不僅是年齡的不同,也是教育方式和周圍環境的不同。因此,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兒童的環境教育,不僅注重環境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培養良好的環境意識和行為。
掌握環境知識是良好環境意識和自覺環境行為的基礎。調查表明,家長對環境知識的理解是分層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對父母來說更好。例如,節約用水。然而,父母對與人們生活聯系較少的環境知識是不熟悉的,例如,許多人不知道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然而,兒童有能力分辨是非,在基本環境知識的基礎上,經常遇到與環境有關的問題,如水污染、空氣污染、亂丟垃圾,大多數孩子都能意識到這是對環境的污染。但是,對于一些需要擴展的環境知識,兒童知識的比例并不高。這表明,兒童對環境中與生活距離有一定距離的東西不夠重視。
一是必須以幼兒的真實生活環境為課堂,強調“環境的教育”,以啟蒙幼兒的環境意識。
二是幼兒園的環境教育不宜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習領域或知識領域,而應以滲透為主。
三是幼兒園環境教育宜引入"互動式"教育理念,以兒童為本,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是我們開展環境教育實踐的目的。
對于中國乃至全世界而言,幼兒是我們未來的希望,也是未來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所以幼兒環境素質教育的開展必須從幼兒做起。從小培養一種主人翁意識,對環境養成一種熱愛和保護的情感,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是我們每個地球人都必備的文化素質,也是幼兒必備道德素養,也是這個時代所賦予他們的任務。還有,環境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這個有機整體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加強幼兒教育,務必落實幼兒環境教育,提升幼兒的全面素質。
[1]管培紅,王益紅.幼兒環境素質教育.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2]米俊魁.情境教學法理論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0.3.
[3]屈躍芳.幼兒環境教育中情境教學運用.南京師范大學,2012.5.
[4]邢晨,李大江.淺析開展幼兒環境教育遵循的幾項原則.環境科學與管理,2012.4.
[5]祝懷新.國際環境教育發展概觀.比較教育研究,1994.
[6]田青,云雅如,殷培紅.中國環境教育研究的歷史與未來趨勢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