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文靜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商丘 476005)
中國醫師協會于2005年加入了推行“新世紀醫師職業精神—醫師宣言”活動,向全國醫師發出倡議“學習新世紀醫師職業精神—醫師宣言”。醫學專科生作為業醫者的后備力量,其醫學職業精神的培養也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注重醫學專科生醫學職業精神的培養也符合國家《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所提出的要求:“以強化醫學生職業道德和臨床實踐能力為核心,將醫德教育貫穿醫學教育全過程。”
醫學職業精神是近年來借鑒國外職業精神研究成果而出現的一個專用名詞,綜合文獻通常認為,醫學職業精神指從醫者表現在醫學行為中的精彩的主觀世界,是其在醫學實踐中創立和發展并為整個醫學界乃至全社會、全人類所肯定和倡導的基本從業理念、價值取向、職業人格及其職業準則、職業風尚的總和[1]。
隨著近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醫師的從業要求也更高:既要求醫師能解決軀體疾病,還要求醫師能夠從精神上去撫慰;要求醫師既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求醫師的醫療服務能夠充滿人文關懷;要求醫師既能最大程度的為患者謀福利,還要求醫師能夠保證醫療的公平;要求醫師既能尊重患者的自主權,又能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總體概括來講,醫學職業精神的內涵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群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實然性與應然性的統一,其實質是醫學職業群體對真善美的職業價值的追求[2]。
醫學職業精神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綜合前人文獻,筆者認為醫學專科生醫學職業精神培養的內容由:
(一)職業態度是對從事醫療衛生保健職業的主觀態度和客觀的職業實踐狀況。具體來說,醫學專科生的職業態度應包括:個人抱負、能力、價值觀等。
(二)職業責任是指醫師在醫療服務活動中所承擔的特定的職責,它包括醫師應該做的工作和應該承擔的義務。具體到醫學專科生來說,包括遵守操作的規范,樹立敬業的精神,尊重患者、保護隱私,努力鉆研、更新知識,預防疾病、解除病痛維護群眾健康權益等。
(三)職業理想是醫師在職業上依據社會要求和個人條件,借想象而確立的奮斗目標。醫學專科生的職業理想圍繞專業需求以《希波克拉底誓言》和《醫學生誓言》為基礎產生,樹立助健康之完美和解人類之病痛,為祖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而奮斗的崇高理想。
(一)注重醫德教育
古人云:“無德不醫”,醫德是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在醫療行業的具體體現。《河南省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2017)中明確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作為醫學專科生,在入學時進行醫學職業精神的教育,明確醫學生的學習任務和職業發展,樹立其自愿獻身醫學的職業情操。其一,通過《醫學生誓言》的宣誓活動、節假日的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站)的見習,加深醫學專科生對其以后職業的認同,增強其熱愛本職專業,關心病人疾苦,痛病人所痛,激發對病人的高度同情心。其二,通過多種形式的醫德教育活動,如:醫德征文比賽、醫德主題班會等,提高其對醫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其三,開展向醫德模范學習的倡議,讓醫學專科生見賢思齊,產生共鳴。
(二)注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
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主要圍繞教學計劃的制定方面,可以開設相應課程,如:《醫學導論》、《醫學人際溝通》、《醫學倫理學》、《醫療衛生法規》等。通過理論結合案例的形式,融會貫通,樹立整體的醫學觀,讓醫學專科生對醫學人文有深刻的認識。作為當代醫學生不僅僅要掌握臨床專業知識,還要學會和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注重人文的關懷,提高患者的遵醫率和依從性。從而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使醫患雙方均受益。
(三)注重以醫學職業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產生、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即由表及里的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3]。醫學專科院校圍繞職業精神打造校園文化應從校園物質文化入手,如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讓其對學校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學校的醫學人文史有更加深刻、直觀的認識;打造校園精神文化可以從校訓、校歌等入手,讓學生逐步去了解、感悟學校的醫學人文精神內涵,也可以通過展板、校園廣播、新媒體、優秀學子事跡宣講等形式使學生的醫學情操得到升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良好的職業人文素養[4]。
總之,醫學專科生醫學職業精神的培養要轉變醫學教育理念,注重醫德教育,確立醫學人文課程的重要地位,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將醫學專科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化為醫學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基石和學校發展的根基[4]。
[1]蘆平,王雯.淺議醫學生職業精神及其培養途徑[J].職教通訊,2014(17):13-14.
[2]程現昆.論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8):5-6.
[3]關天沖.人文素質理念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47-49.
[4]徐玉梅,劉明.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中的醫學生職業精神認知現狀調查及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