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艷
(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甘肅省科技評價監測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00)
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綠色建筑順應綠色可持續發展時代潮流和民生需求,是建筑節能的進一步拓展和優化。綠色建筑以其綠色無污染、節能環保、使用壽命等優勢獨占鰲頭,已成為全球綠色建筑領域的新航標,綠色建筑產業蓬勃興起。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是基于生態系統良性有序循環原則,以“綠色經濟”為基礎、“綠色社會”為內涵、“綠色技術”為支撐、“綠色環境”為標志的一種新型建筑體系[1]。
縱觀全球綠色建筑發展,發達國家走在綠色建筑領域的前列,經過多年的發展,綠色建筑在國外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推廣并形成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技術和管理方法[2],我國綠色建筑處于起步階段。
美國聯邦政府已頒布實施了很多綠色建筑政策,并已取得了顯著成效。1992年,美國頒布能源政策法案和總統令,要求2010年之前實現建筑能耗在1985年的基礎上降低35%,并要求在進行新建筑設計及建筑改造中結合能源之星(Energy Star)或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LEED)的方法開展。英國促進高能效技術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應用,在可持續建筑科技研究領域發明出低碳排量建筑技術計算機模擬與設計、玻璃技術、地源熱泵制冷、自然通風、燃料電池、熱電聯產等高端技術。德國基礎設施采取種植屋面、多孔滲水路面等低污染、低環境影響技術,種植屋面可以減少約50%的冬季供暖負荷和夏季空調負荷,被動式節能建筑得到迅速推廣和廣泛應用。在綠色建筑標準化評價方面,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制定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形成了較為系統完善的評價體系,如美國“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LEED)”、英國“綠色建筑評估標準(BREEAM)”、德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DGNB)”、日本“綠色建筑評估體系(CASBEE)”等已比較成熟。
我國綠色建筑起步比較晚,2006 年我國首次制定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將“綠色建筑”確定為60項戰略發展項目之一。國家確定的國民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將“綠色建筑”作為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內容。綠色建筑在我國逐漸興起,既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也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組成部分,日益體現出愈來愈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建筑行業傳統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綠色建筑已經從淺綠階段(2004-2008)、深綠階段(2008年始至今后數年)逐步過渡到當前的泛綠階段(2011年始)。國家及各省市先后發布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十二五”期間,我國省會以上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開始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江蘇、浙江、山東、深圳等地綠色建筑發展迅速,江蘇、浙江率先出臺綠色建筑發展條例,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推廣綠色建筑面積超過10億平方米[3]。截至2016年底,全國累計有7235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建筑面積超過8億平方米。綠色建筑呈現從單體向區域發展、從城市向村鎮延伸、從產品到產業過渡的趨勢。
綠色建筑產業鏈上游涉及規劃設計、咨詢服務、技術研發等,下游涉及建材、設備、建造等環節,產業鏈關聯效應較大,各個環節都要嚴格執行標準,才能推動產業鏈標準化發展。
2.1.1 綠色建筑標準體系
標準化是綠色建筑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國已形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社團標準等各層級標準為一體的標準體系。國家綠色建筑標準覆蓋了建筑設計、施工、運行、改造等綠色建筑全過程,主要包括GB/T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908-2013《綠色辦公建筑評價標準》、GB/T 50640-2010《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GB/T 50905-2014《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規范》等。制定出臺GB/T 50878-2013《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YC/T396-2011《煙草行業綠色工房評價標準》等行業綠色建筑標準。各地方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和特色,制定了綠色建筑評價、設計、施工等地方性標準,廣東、深圳、北京、天津、江蘇、海南等省市出臺地方性綠色建筑標準。此外,還有社團標準,如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也發布的工程建設協會標準CECS377∶2014《綠色住區標準》。
2.1.2 評價標準比較分析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提出的較晚,評價體系還不太完善。目前,美國(LEED)被認為是最完善、最具影響力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4]。我國綠色建筑評價對象分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兩大類,評價內容為設計評價和運行評價,兩類評價過程相對獨立且分別認證。而美國(LEED)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評估對象、評價系統、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更為嚴謹、精準、開放,可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建筑制定評價體系,根據參評建筑項目所得總分評定認證等級,采取一次性認證方式,并將評價貫穿于綠色建筑項目設計、施工、調試、運營等各環節在內的全壽命周期全過程,可以說,美國(LEED)是一整套從標準制定到標準執行的成熟經驗。
2.2.1 資源利用技術
節能方面,主要有太陽能光熱/光伏、地源熱泵、余熱/廢熱、利用蓄冷/蓄熱技術、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光導管自然采光、智能照明技術等。節水方面,主要有建筑給水系統及熱水系統設計、雨水和污水回收利用、節水器具和計量設備的合理配置與使用技術等。節材方面,主要有廢棄物循環再利用、輕質建筑材料應用、可再生材料應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應用技術等。節地方面,廢舊建筑再利用、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立體智能交通、地下空間開發等。
2.2.2 生態環保技術
主要包括室內環境控制,涉及自然通風、自然光照、空氣處理系統等技術,其中暖通空調系統設計及技術應用尤為重要。公共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的能耗至少占建筑總能耗的50%以上,優化系統設計是節能的基礎條件,系統的自動控制關系到節能成效。目前,暖通空調系統大多采用集散控制技術,系統節能效率達10%~30%[5]。
2.2.3 智能建筑技術
主要包括智能建筑系統集成技術,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控制技術、通訊技術,并與建筑技術相結合,將建筑物、建筑群內的電力、照明、空調、給排水、防災、安保、車庫管理等設備或系統構成綜合智能系統,進行集中監測、控制和管理,實現信息綜合與資源共享。
甘肅省綠色建筑具有一定的基礎,甘肅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成立綠色建筑與產業研發中心,取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發的建筑門窗節能性能標識實驗室資質。甘肅省相繼制定了《綠色居住建筑能耗標準》、《綠色公共建筑能耗標準》、《甘肅省綠色建筑評價實施細則》、《甘肅省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等,綠色建筑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十二五”期間,甘肅省新建建筑全面執行65%的建筑節能標準,每平方米采暖季耗標準煤減少3.75千克左右。2012年,甘肅省天水市、永靖縣、金塔縣分別被批準為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和示范縣。2014年,甘肅省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面積達350萬平方米,農村建筑“南墻計劃”啟動試點,綠色建筑行動全面啟動。2014年,蘭州市積極推進綠色建筑行動,將綠色建筑指標納入城市規劃,提出2015年底3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政府全面推行公共建筑和公共機構辦公建筑節能改造。蘭州新區、金昌市等分別出臺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并要求蘭州新區30%、金昌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甘肅省綠色建筑研發和推廣處在探索和試點階段,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政策體系不夠完善,綠色建筑認識不夠,能源利用和整合不充分,綠色建筑標識少,綠色建筑標準不完善,高效低成本節能技術與產品、綠色節能建筑材料支撐不夠,綠色建筑咨詢服務市場尚未成形,面臨起點低、規模小、水平低等問題。加之甘肅自然條件多樣,開發和推廣綠色建筑的復雜程度更深,技術要求更高。
實施建筑全領域綠色倍增行動,加快完善綠色建筑設計與評價標準,加大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標準強制執行力度,縣級以上城市新建建筑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點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積極推進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推動蘭州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等功能性園區開展綠色生態城區(街區、住區)建設示范,實現綠色建筑集中連片推廣。
綠色建筑設計要突出低成本與精細化,項目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利用光能、風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構建建筑的微氣候環境條件,對建筑整體上起到調節作用,使建筑內環境良性循環,建筑管理系統能夠對能量損耗實行監測,機械系統能夠減少能源使用,同時帶來最優的空氣質量和水源利用率。
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節水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建材、廢棄物資源化、環境質量控制、提高建筑物耐久性等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安全耐久、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綠色建筑材料。加強綠色建筑標準規范、節能標準與評價研究,加快推進綠色建筑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加快編制綠色建筑技術指南、適宜技術推廣目錄和評價標準。開展綠色建筑技術的集成示范,創建一批規?;?、各具特點的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和小區。建立建筑能耗監測平臺與評價服務體系,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激勵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綠色建筑地方標準、綠色建筑技術推廣與示范。
制定和落實區域綠色建筑財政激勵政策、建筑節能項目扶持辦法,采用經濟補貼、稅收減免等激勵政策推動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產品的研發、生產與應用,對符合檢測標準的建筑企業頒發綠色資質認證證書。促進金融機構向綠色建筑投資商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政府對金融機構利息補貼的方式,調動各方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