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海青
(西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義所在。正是基于這一認識,鄧小平及時解決了國內思想統一的問題,對于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最終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對于如何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秉持了揚棄的科學態度。他認為,要做到更好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只能是用新的思想和觀點去發展。同時,要用聯系的、發展的、具體的辯證觀點和方法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不能割裂,更不能從個別字句甚至某些具體行為上去考察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而應該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完整體系去理解和把握。
當時的社會存在兩種比較極端的觀念:一個是堅持“兩個凡是”的極左思想,即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神明化,只要是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是正確的,必須堅決服從;另一個則是“全盤否定”的極右思想,即全盤否定馬列主義、馬澤東思想,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制度,走資本主義道路。對于這兩種錯點極端的觀點,鄧小平態度鮮明地予以了批判。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他認為“馬恩列斯毛的話不可能句句是真理”,“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對于“全盤否定”的極右傾向,鄧小平強調,“應該準確地完整地理解它的體系”,歷史上,這些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都無法避免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但是,這些個別的錯誤觀點或行為本身不應該被簡單的歸入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一科學理論體系中。
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兩個凡是”的錯誤,但同時國內又出現了一種否定社會主義社會道路,“要補資本主義的課”的右傾觀點。對此,鄧小平解釋到:“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歷經十年的社會主義道路摸索時期,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在我國得到了鞏固和發展,此時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階級矛盾,轉變為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如果此時再退回新民主主義階段,經歷所謂的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這無疑是在開歷史的倒車,整個國家在組織上、思想上必將會全面陷入一片混亂。而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只能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動搖,走一條符合國情的又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花費更短的時間創造出比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長時間才能實現的社會財富和精神財富,從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全面趕超它們,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這種人類嶄新社會制度的本質和典型特征是什么,以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都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馬克思所設想的理想模式是社會主義制度首先確立在原先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里。這種設想的依據是,資本主義高度的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必然會引起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引發社會革命。但是,特殊的歷史背景,印證了他的第二種設想——落后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首先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而是像俄國、中國這樣的自然經濟還占主導地位的貧窮落后的國家。這種現狀決定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首要的任務必須是快速發展生產力,力爭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里去達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的國家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并在此基礎上經歷一段時期的超越,形成比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更具明顯的社會優越性。
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這個首要問題,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一直沒有正確的理性認識。這是導致二十世紀末直至今天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仍然處于低谷的主要原因。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處于貧窮落后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秉持的基本觀點,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生存、鞏固、壯大的前提保障。“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應有要義。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實現人人平等、社會公平正義是最基本的發展要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國家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在貧弱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需要長期奮斗的方向。其體現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根本途徑只能是保障生產力不斷快速地可持續地發展。
鄧小平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最大貢獻是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體系完備的社會主義發展理論。他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因此,中國要想迅速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發展生產力,必須打開國門,融入到世界潮流中,吸納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我所用。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初期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時期的經驗教訓,他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并提出在這一階段只能采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的模式,承包制、租賃制、股份制等經濟形式目前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分配制度上,他認為在現階段只能采取“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時也要考慮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分配時的比重。
在傳統的意識形態中,計劃經濟一直被貼上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標簽,成為判斷社會主義國家與否的標準。鄧小平吸收了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打破了西方“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可能結合”的論調。這一論斷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極大的發展和創新。它表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里,市場經濟更能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這一特定時期我國必須走一條政府加強宏觀調控,由市場合理調配社會資源的經濟發展之路。
鄧小平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決了中國如何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課題,鞏固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理論成果,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得以沿著具有自己特色的正確方向不斷前進。應該說,鄧小平理論奠定了后來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雖然“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同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但都還是屬于前者的范疇。歸根結底還是依據現有的國情,進一步解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時對其再次蓬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指引著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開創了一條符合本國國情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讓全世界看到了社會主義運動未來的發展遠景。也正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國情相結合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這一思想精髓的鼓舞下,現存為數不多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已經借鑒中國經驗,開始嘗試摸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同時,鄧小平理論也為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建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那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以改革為動力求發展,促進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
[1]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