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萍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關于健身服務業概念的界定,胡汨認為:健身俱樂部是以健身服務為目的,為大眾提供商業性健身設施與活動場所,依靠市場機制和利益機制運轉的一種服務性產業。李翔對健身服務業的定義為:以生產和提供體育訓練、健身娛樂服務為主要產品的營利性企業的結合。[1]
而李翔提出我國官方的定義為,我國國家標準體育場所等級的劃分中認為:健身俱樂部,即健身房,是指設有健身場所、健身器械設備和健身類社會指導人員,向消費者提供有償健身健美服務和技能傳授為主要內容的體育場所。[2]
據資料顯示,健身俱樂部從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發展,當時名稱叫健身房,經營的內容也非常簡單。到90年代中期至現在四川省健身俱樂部初具規模,四川健身場所已有上千家,并形成了高、中、低三種檔次。四川省體育局公布了《2014四川省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其中成都市20歲及以上人群中,經常鍛煉的人占16.6%、6歲及以上人群占32.5%。
為了滿足社會健身行業的需求,四川旅游學院、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四川長江職業學院等很多高職院校專門設置了健身服務業指導與管理專業。專門為健身俱樂部培養專業健身服務人才。
隨著健身俱樂部對專業健身指導員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能滿足健身俱樂部對專業健身指導員的大量需求,資質認定機構隨之也變得越來越多。
成都市現有健身俱樂部上千家,分為大型、中型、小型。主營項目:健美操、搏擊操、器械訓練、肚皮舞、瑜伽、韓國熱舞、體育舞蹈、游泳、臺球、乒乓球等項目為主。配套經營項目:健身藥物、小型器械、服飾等。中低檔俱樂部經營項目當中,缺乏體質監測、醫療保健、醫療康復等配套經營項目。差異在于高檔俱樂部項目多,中低檔俱樂部項目少。除此之外,一些高檔的健身俱樂部或高檔的休閑中心在健身中涉及了健身數據監測器、對有疾病患者身體鍛煉的專業指導以及對康復儀器的使用和指導。
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根據自身不同健身需求在當今社會掀起了一股健身熱潮。同時,醫療技術也不斷進步。兩相關產業也會隨著各產業的發展相互滲透,但兩者融合的還遠遠不夠,政府也缺乏對健身服務業和醫療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扶持和引導,二者正處于推進過程。
政府、體育協會缺乏對健身行業管理的規范性。健身消費者在健身過程中健身行業管理人員、健身指導員針對不同的人群缺乏緊急救護措施;健身消費者在健身過程中健身指導員對其脈搏、健康數值等檢測不夠;不同的片區有不同的健身消費群體,政府沒有形成劃片區對健身服務市場進行監管。
健身管理者為了自身利益,怕花錢,缺少健身服務業與醫療健康產業有針對性的融合。健身俱樂部設置項目都趨于雷同,主要區別是高檔俱樂部健身器材多,涉及面較寬。除了常規的健身器材,還有健康測量儀器、運動康復設備、汗蒸等與醫療健康相融合的項目,但占比較少。
據資料顯示,健身俱樂部中大多數健身俱樂部教練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極少數具備運動康復、運動理療等方面的醫學知識背景。大多數教練員都只是在學校或者培訓機構接觸過醫學方面的教育知識,但都沒有系統的學習和專研過醫學知識。
將健身服務業納入成都市產業發展政策中,制定并組織實施規劃,統一管理,加強對經營健身服務業的企業的引導和宏觀調控。同時,政府需要對健身服務業與醫療健康產業融合進行鼓勵和引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使從事符合我市健身服務業與醫療健康產業融合開發項目的單位和個人享受與本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同等待遇的優惠政策。
政府對健身俱樂部、健身服務場所針對不同人群甚至不同區域將健身消費者科學劃分,教練員要具備醫學知識背景,持證上崗。缺乏醫學教育背景的健身指導員,健身俱樂部、健身服務場所應提供醫學培訓課程。
政府需要通過政策、廣告等多渠道多層次進行健康理念的宣傳教育。從而使管理者加大對健身與醫療健康相關聯的健身項目建設,更好的滿足健身消費者的需求。
健身指導與資格認定機構需要建立健身指導員資格認定的規范化制度,并委托專門的測試機構進行資格認定考試出題和評卷,有各自的考試辦法與合格標準。獲得資格認定的指導員,每年還須進行一次更新認定并需參加規定時間單位的進修學習。
[1]胡汨.體育市場中健身性健美操的發展趨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
[2]李翔.北京市健身服務業競爭與壟斷現狀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9.